教师心中的另外两条船
近日,在林清玄散文里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清朝乾隆帝下江南,到了镇江的金山禅寺,他和寺里的主持法磐禅师站在山上欣赏长江的风光。乾隆帝看见江面上穿梭来往的船只,便问法磐禅师:“长江一天有多少船只往来?”
法磐禅师答曰:“只有两条船往来!”
乾隆帝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只有两条船呢?”
法磐禅师说:“一船为名,一船为利!”
乾隆帝听后大为赞叹。
乾隆帝赞叹什么呢?我想,乾隆帝赞的是法磐禅师回答得巧妙睿智:把船划分为两类,为名之船和为利之船。法磐禅师即使是偷换概念,来了一个刁问刁答,答非所问,但乾隆帝还是心领神会,也乐于接受。其实法磐禅师的本意并非论船,而是在品评世俗人心,世人大体可分为两类,即追名之人与逐利之人。乾隆帝叹的是,法磐禅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一语中的,有高度也有深度。再者带有几分禅意的简要回答,猛然点化了乾隆帝,擦亮了他的眼睛: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名往。这,就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呀。
时至今日,提到名利,世人皆向往之,欲求之。有要名的,也有要利的,当然,还有既要名又要利的。功名富贵的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悠悠几千年,仍然没有淡化多少。我们教师也不例外,也需要并追求着自己的名和利。但是,极少数教师违规行为的负面效应以及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使社会对教师产生了偏见,误认为教师自命清高,过于看重自己的名誉和利益,而忽略了教师忍让谦恭和默默奉献的主流一面。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不是名流,更遑论伟人。说实话,我没有那么高尚和伟大,在名和利面前,与众多人一样,我也曾彷徨过,迷惘过,甚至被俘虏过。我曾几次碰到过关于名利的取舍问题,但我抗住了诱惑,该忍时忍,该要时要。迄今为止,我自认为自己处理得十分得当。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开始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定等次。第一次业务考核,我所在的学校分到的优秀指标只3个,其余的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通过教研组推荐,优秀人选有5人,我是其中之一。校长只得把五个人召集起来开会商量。会上,校长把问题亮出后,大家拼命挤眼棍(合肥方言,互视,长时间不说话)。那年,我代3个毕业班课,一个历届班(复习生班),两个应届班,且在当地8所学校评比中,生均成绩名列第一。无论从工作量还是工作成绩来考评,谁也比不下去我。最后,我主动让了别人。迄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校长当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刘老师,都像你这样,我们工作就好做了”。后来,在组里也让过好几次,只是校长不知道而已。
次年,校长力挺,把我作为唯一的县优秀教师人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许就叫有失就有得吧。
不当教师的人可能不了解,评上优秀对于教师的意义。首先,它是一种荣誉,象征着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绩。其次,评上优秀等级有一定数额的奖金。有一段时间政策规定,连续3那年评上优秀可加一级工资。第三,评上优秀,对于职称晋升也有较大的辅助作用。
几年后,我调到县城一所学校工作。2001年,我要评高职,因此,我参加了评优竞选。这次评优的方式有点特别,似乎还有点滑稽。学校要求10多位候选人一个一个在教职工大会上述职,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我记得我是这样述职的:
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只想说三句话。第一,我在下面农村学校工作多年,但没有获得过一次“优”。大家都了解,我当过领导,就是“脏”也能“脏”一次“优”,因为机会都让人了;第二,这次我非常想评上优秀,因为我要评高级职称;第三,我和大家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没有可以值得称道的突出业绩,请大家支持我,投我一票。谢谢!
打死也想不到,两分钟的简要发言,竟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后来,计票人背下偷偷对我透露,我票数第二,一位领导的女儿第一。而好几位在台上历数自己获得什么什么奖的老师,皆名落孙山,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直骂娘数日,气也难消。
事后,我在日记里写道:茫茫人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尤其是当你无法也无力改变现实,把握自己命运时,你只能谦恭、低调、示弱、变通、适应,去苟且应对,甚至去圆滑、卑微、讨好,偶尔,还得像韩愈一样忍辱负重,遭人贱视。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自觉自愿,费用自理。组织者按班级人数返给班主任一点工作补贴。我不想要这个钱,心里很纠结。这个钱,虽然不多,可是拿了,不合情理,也不合法规。当下,形势严峻。教师地位虽然比不上公务员,可不知何时也成了高危职业。屁大一件事,即使与你关系不大,明明不是你的责任,你要是被裹挟其中,会被弄得焦头烂额。有的媒体甚至能炒得你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在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往往舆论一边倒,有利的话语全向着后者。担心只是其一。再说,家长大多是农民工,供着子女上学也不容易,学生的钱不能拿,这也许是我的一点同情心使自己心软。况且我也不差这几个小钱,拿了还担个名份。可是,如果不拿,退还学生,内情暴露,就会“破坏”潜规则,得罪组织者和其他班主任,或许会引起一场风波,造成严重的后果。更糟糕的是,你会被误认为是另类,不合群,自命清高,假装正经,甚至招来上下的谩骂和厌弃。
此事,使我想到了10多年前《中国青年报》上曾经报道过的一件事。一位医学博士因排斥和反对随意给病人开一种药拿回扣,在向院方反映情况后,遭到全科室医生的诋毁。在年终投票考评时,他倒数第一,被院方辞退。后来,他被美国加州医学中心高薪聘用。
那几天,思来想去,我心中着实矛盾,焦虑不安。我可没有那位博士的才学,没有本钱赌明天,岂敢冒险?为了明哲保身,我暗里想把这笔钱退还给学生,可苦思冥想也找不到适当的途径与方法,退钱与收钱一样,也要有个正当的理由。就在活动结束的那天,回校晚了,食堂无饭。我灵机一动,自己掏钱请学生吃了个简易的晚餐,刚好把那笔钱花个精光。巧妙的变通,使我摆脱了得失的困扰,让我坦然、释然,问心无愧。
我们是凡人、俗人,皆有自私自利之心,难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更无“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之志。常言道,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在得失袭来时,只能随大流,守住潜规则。否则,你会陷入孤独无助,寸步难行的境地。这,也许是胆小、猥琐,或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私自利吧。
自古以来,关于得失的论述可谓多如牛毛,可说得最生动形象的应该是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的意思是说二者不是必然不可得兼,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得兼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去取舍,或者说,我们应当学会取舍,正确地对待得与失。
得与失,其实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即取舍,没有一种选择会完美无缺。只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究竟达到什么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名利就是世人追逐的鱼和熊掌。对于鱼和熊掌,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听大先生的话,实行“拿来主义”,并且要沉着、勇猛、不自私、有辨别地去拿。
当下,教师队伍中确实有极少数人由于一时迷失,作出了一些不适当的取舍,不仅害了自己,而且玷污了整个教师队伍,让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误解,严重地损害了教师队伍的群体形象。事实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甘于清贫和忍受寂寞,披星戴月,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累倒在讲台上。君不闻,为了赶时间,在飞机上精心批阅学生试卷的美谈?君不见,为了让当教师的丈夫多休息一会儿,背着幼儿备课的身影;君不敬,在飞滚的车轮下勇救学生献出生命的英雄行为?至于为学生垫付生活费、医药费、带病工作的等等案例,在校园里可谓比比皆是。就在我身边,两位老师多次无偿献血,一位老师勇救落水妇女,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报道后,反响强烈。这种教师职业生涯以外的奉献,更让人肃然起敬。
法磐禅师说,江面上,人生旅途中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而我要说,教师心中真正装着的是另外两条船,一条是自己的良心,一条是肩头的责任。因此,他们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忍让谦恭,甘于寂寞和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