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动,能制万动。”生命中的至高境界,也不过是守住木心,即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被世俗所扰。恰如诗云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穷流山自闲。
人生易老,山水恒常。一切世事皆若流水、落花,惟有山却依然不动。诗人对禅的觉照,亦是对平和之心的迫求。人们苦苦的参禅无非追得一分超脱,一分宁静。佛性贵在顿悟。当你觉照时,将不为世事所扰,不为妄途所动;一念之同,便悟了心头久久不散的疑团。
“万法本闲人自制,更从何处觅心安。”世间万事都有法,万法本是清凉自在的“本心”。是人在名与利、得与失之间,扰乱了这颗“平心”,因此面对荣誉与挫折时,无法以平和之心视之,也无法泰然面对一切。“宠辱不惊、看庭前开花:去留无、漫观天外云层云舒。”(粮睜中的这两句话,可以着做是禅境的世俗的注脚。
据说马初老先生很喜欢这两句话,他将其作为座右铭挂在居室,用以自策。老先生也确是做到了“宠辱不惊”了,那一年,他挨批挨斗,有一天他的儿子告诉他已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仿佛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后来当儿子把为他平反的事告诉他时,他仍然是“噢”了一声。真可谓是“宠辱不惊”的典范。马老先生就以这样平和的心境超然处事,真正做到了失意泰然,得意淡然。
道,可道,非常道
啥意思?老子在《道德经》的一开头,就以这种似乎很玄的表达方式,对“道”进行阐述。因为其“玄”,后人对其的注解便也五花八门、各执一说。
我们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不是探讨老子哲学思想。我们只是从老子的基本的人生主张中抽绎出几个“视角”,为我们的零度生存理念提供更多的实践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