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饭苗瘦 划火柴的小女孩
朋友K跟我细数前男友让自己疲惫的瞬间,有一条很特别,K说:太不识趣了。
我问:怎么不识趣?是看不出你新发型,还是不懂你三次拿起一双鞋就该乖乖递上卡?
K笑我庸俗。说:不是。有次我给他发了一个笑话,当时没理我。下班的时候,直接问:晚上吃啥?
我笑:这也不必追究,热恋之后还是吃饭实在。
K继续说:大概一周之后,我又在微信上传给他一段搞笑视频。
我:然后呢?
K:他回了,说:之前看过。
当时我只取笑K说:你可真敏感!
但之后,当自己也碰到这样的时刻,才知道原来“笑话”再沙雕也有重量,“识趣”作为人与人关系中默契的一种,珍贵且慈悲。
“分享笑话”起源于人类的八卦天性——人们喜欢转述那些他人出糗的时刻,无论其中包含多少误解、愚钝甚至残忍。
分享笑话时,无论是自嘲还是笑人,都能暂时脱离滞重现实一刻,颇有种回溯童年趣味的快乐。
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人类之间玄之又玄的关系,很多时候靠一些无用的东西维系。
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与你分享笑话的人,一定也分享了你最隐秘的一部分。
包括那些见不得人的低俗,共同成长的笑点,充满偏见的美丑标准,或者只有彼此能一眼看穿的讽刺。
人和人的聊天绝对不该只有经济关系的来往,利益、圈子之间的互相需要。
这些部分的话术,社会作为学校不断提醒你进阶。
有的时候只觉得进阶得太过头,也想不起胡扯笑话的那一部分自己,和其中包含的交流。
工作给予了很多无趣的时间,但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无趣的?
也许就是这样的时刻:
截图了日式冷笑话给男朋友,许久没有回应。临近饭点,只收到一句:晚上吃啥?
再或者,满心热忱向朋友分享一个笑话,而对方淡淡回答:“哦,我看过了。”
那个瞬间,忽然觉得自己宛如浣熊在水池边洗棉花糖,一腔欢喜瞬间消失。
“嘭——”气泡破掉的声音很轻微,有人变成“不识趣的人”
这是什么的消失,又被什么代替了呢?
是好奇的消失,是疲惫的沉默,是自满自足的拒斥状态——与之相对的——是捧着笑话而来的那个人,带着小孩般无用但热情的撩拨,被灰色的“已阅”打击。
这种无聊撩拨在少年时很常见。都说人要保持少年心气太难,难在什么地方,也许就在这些瞬间。
经历过沧桑的“天真”是怎样?是再忙碌也能在面对一个笑话时匀出力气笑一笑,是哪怕真的看过听过烂熟这个笑话,也为那一刻分享的无聊热情而稍稍感动。一次无关利益的热情,证明着关系特别,岁月饶人。
越是长大,越想维系这种困难的感情越需要“慈悲”。不是匆匆冷漠的一句“我看过了”,也不是熟视无睹,只聊正事。当都市敏感心灵在要求贴心与浪漫时,也在犹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有辛苦,是否都有回报?
都市的亲密关系太脆弱,经营不发工资的关系,是种奢侈。
这种奢侈难么?也不难。
再艰难匆忙的人生,也不要让这种“无聊”消失,不要让对方傻乎乎的热情僵住,请努力用手护住风中颤抖的蜡烛。
纵使留不住少年时脆声笑场的捧腹弯腰,也能用贴心的“哈哈哈哈哈”换一点热情平衡。
有时“识趣”会指向更冷漠的自己,对尴尬转身,对拒绝从不多问。
但有时,“识趣”也指向对天真的挽留,让无用的语言游戏,持续久一点。这是成年人间的礼貌与虚伪,也是长大后才懂得的慈悲。
如果你身边还有个愿意发笑话给你,对话框里还有些五八七糟的沙雕GIF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