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天下好学者,几人如吾哉

时间:2020-10-18 15:06:25    来源:
  读《论语》,让我感触最多的,不是孔子如何良苦用心地教育弟子,而是他那种忘食忘忧的治学精神。
 
  真正有学问的人,非但不会夸耀自己的学识,反而更害怕自己的无知。
  在知识与学问面前,孔子非常谦逊。孔子曾对那些敬仰自已的人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不过是一个喜欢古代的东西,勤奋而敏捷地去学习知识的人①。”
  在求知与好学方面,孔子当仁不让。孔子就曾自我夸耀地说:“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或许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义的人,却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啊②。”
  一次,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其封地在叶城,又称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为人,子路竟然什么都没跟人家说。孔子知道后,竟很着急地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讲,老师这个人发愤读书时连吃饭都忘了,心中快乐时将忧虑都给忘了,他连自己快要衰老都不知道。下次他再问你,你就这么跟他说③。”
 
  孔子的治学精神,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善者为师
 
  孔子关于治学的名句,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为人们熟知。此语,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一样,都是一种谦虚与自觉的大家风范。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不完整,下面还有最关键的两句,那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
 
  孔子虽然喜欢向有学问或一技之长的人学习,却从不盲从。因为他知道,老师的学识和品德,尤其后者,更能影响学生。所以,孔子才会说:“我会选择那些好的品德行为去学习,而以不好的品德行为作借鉴,从而改掉自己的缺点。”
 
  “三人行,必有吾师”,是求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求仁。
 
二、不耻下问
 
  孔子每到一地或每遇一事,必弄清原委由来,尤其是他最热衷的礼法制度。年轻时,孔子去太庙参加国君祭祖典礼,总是不停地向别人请教,几乎每件事都被他问遍。有人便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礼仪’?他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邹邑宰,故被人称做“邹人之子”)
  面对人们的议论,孔子坦然地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⑤!”
 
  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谥号“文”。孔子学生子贡,有些瞧不起孔圉,便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和才华未必有多高明,他凭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孔圉这个人,聪明好学,遇到自己不懂的事,都会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地位低下,他也不会觉得羞耻,这就是他能得到谥号‘文’的原因所在⑥。”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治学精神,更是一种治学品德。
 
三、学无止境
 
  活到老,学到老。孔子也不例外。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研读《周易》,因为经常翻看,结果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被磨断,只得重新更换书带。然而,重新更换的书带,没多久,又被磨断。韦编三绝,便出于此典,后人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
 
 
 
  孔子非常推崇《周易》,甚至觉得晚年才有时间读它,有些迟了,他曾感叹说:“如果再早几年,在我五十岁时就读《周易》,或许我就不会有什么大过失了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有何意义?
 
  孔子晚年的一段人生总结,或许最能说明问题:“我从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确立人生目标;四十岁时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明白了自己应尽的使命;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明辨是非;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规矩⑧。”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颜如玉之论,何其低俗!
 
 
注释:
 
  ①《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②《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③《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④《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⑥《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⑦《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⑧《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