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客家松龄
一
我的家乡是一座古镇。
古镇,古朴得令人窒息;古镇,美丽得令人窒息;古镇,让你穿越千年;古镇,带你寻觅客家闯南洋之路。
宋朝末年,为了大宋江山,松口八百卓姓子弟,追随文天祥、蔡蒙吉起兵勤王,新会崖山的最后一战,几乎全军覆没。死里逃生的客家子弟卓谋,回到松口,为僻战后的株杀,只好在松口火船码头仅系一条裤腰带,趁乌蓬船出发,到汕头港扬帆出海,从此开创了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的无畏之风。
松口?在哪里?她镶嵌在南岭莲花山脉间的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如龙的梅江,出梅城,过叶剑英元帅故居,梅江携琴江、宁江、石窟河、松源河、汇于松口小镇,急流像大爷似的看着眼前美景,喘了一口气,蹲了下来,突然间又着迷了,变得美女般袅袅娜娜起来。松口小盆地,象弯弯河边的一个句号,又象摇篮里的熟睡的婴儿静静地静静地浮现在你眼前。两岸翠苍苍青嫩嫩绿树葱葱,突兀一声“哟嗨……”,窜出一阵清亮的松口山歌,穿越柚山穿越竹林,跌入碧波中,化成浓浓的山歌情。
松口古镇,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说它古朴,因它上千岁,建制早于梅州。与河相与为命的松口,形成了集天南地北国内国外于一身的经历,逾百年,超千岁,是粤东的商贸的重镇,“自古松口不认州”。这里,让下南洋的客家男人依依难舍的是松口火船码头,让留守在家,上侍老人下带幼儿的客家女人痛断肝肠的是松口火船码头,大多大多的客家男儿从此再也回不到松口火船码头!1840年到1930年,闽粤赣下南洋的人每年有十万左右,而松口火船码头是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如今,松口镇约有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一级一级的石阶就这样在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沧桑,一个系船的船墩,始终翘首眺望着眺望着,“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你就沿着如此有故事的火船码头叠级而上吧,老街立你眼前,一并站立着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梅州地区最大的“松江大酒店”,四层欧式洋楼至今还能见酒店的英文名字,当时的人们以在此一住为荣。它让这条街叫“繁荣路”,并曾经让它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繁盛时店铺有一千多家,有300多条船只停靠,6000多位旅客上落。松口老街在明清时期沿江而建,街面宽不过五米左右,有些路面保留着灰青石条或石头铺就的石板地,古街里店铺林立,古色古香,骑楼成片,多数是二至三层沙灰木楼的明清建筑,其中不乏大量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绘画。店门是木板的,约20公分宽,每晚一块一块套上去关门。从上坝头甘露亭直至梅东桥,探入水中的是吊脚楼长长的健美的双腿,她那优美的双手在街边不时伸出西洋风景的骑楼。
松口老街二、五、八为墟日,人声刹车声叫卖声讨价声说笑声火气不好的人的骂价声南洋客转唐山熟人见面大笑问好声,声声掀天。“刚出炉的企炉饼哟,来尝尝。”“炸肉丸哦,新鲜出锅。”“来一杯仙人粄吗?要蜂蜜还是白糖的?”软软糯糯的松口音客家话,宛如一曲曲松口山歌悠扬而来。蕃伯公看得多舒心,这才是我的故乡啊!当年,就是咬牙买上几块企炉饼作七天七夜的下南洋的干粮呀。如今,蕃伯公一身西装,头发光滑得苍蝇往下跌。他很是满意地买了天天都要煮的红粬猪肉汤中的红粬,还有自产香菇、自产茶叶,他同时惊喜地看到南洋的可可、喳哩、金鸡钠霜等等好多南洋的东西也在松口墟上看到,一时间,真不知身在故乡还是在南洋。
老街北面,有多条铺着石板地的小街,李二何的世德新街隐在其中,它的心里永远装着的是世德堂。远在明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的老师李士淳(李二何)为光复明朝,携太子隐松口,建造世德堂这个宫殿式建筑。坚持了十年反清复明活动,其间,太子多次从松口火船码头出发到东南亚到越南,募款练兵。到了辛亥革命,有史学家说辛亥革命少不了松口,很多老华侨也如是说。码头左拐是中山路,中山公园居上头。园内孙中山石雕像迎面而来,是1986年11月12日由爱国华侨香港裕华国贷公司捐献的,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在努力不熄地点燃着爱国爱乡之火。园内密庵亭中有孙中山颁发的“旌义状”!还有国民党要员林森、于佑任、蒋介石、何应钦、陈立夫、陈诚、戴传贤等人的题词。松口人梁密庵把大部分家财捐助辛亥革命,眼前的密庵亭的顶是半圆的,我去拜谒南京中山陵,顶烈日攀到陵顶时,也是半圆的,多么相似,两位革命战友冥冥之中还在心有灵犀——但愿祖国统一。一九一八年夏,孙中山莅临松口,是对无数下南洋和本地的松口人支持辛亥革命的感谢。而松口人在1933年建起了一个在中国乡镇极为少见的中山公园,纪念这位历史伟人。
十九世纪的历史影响大量的客家人涌入东南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客家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各行各业,华人无所不包。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几乎全部是由客家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他们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客家华人更出现了:兰芳共和国创立者罗芳伯;新加坡李光耀父子;泰国他信兄妹+阿披实;缅甸的吴奈温+钦纽;马来西亚的叶亚来+钟万学;戴燕王国的吴元盛;苏里南的陈亚先;圭亚那的钟亚瑟;毛里求斯的朱梅麟等等,他们的先辈都与松口有关,他们的血脉与文化渊源都在客家。我国近代华侨中的先驱拓荒者和近代史上的著名华侨实业家就是松口旅居印尼的华侨领袖张榕轩、张耀轩兄弟,他们为了振兴祖国的工商业,兴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华侨经营的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并大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笔题写“博爱”两字,赠予张氏兄弟。
客家华侨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让松口乡亲感动的是,学校的教学楼、磐安桥、梅东侨、发清大侨等等,处处都留下了华侨的踪影,还有水利建设,医院乃至建筑,那些吸收现代元素的中西合壁的美轮美奂的独特的客家围龙屋的诞生。如果没有华侨,松口将少许多韵味。如果没有华侨,松口开风气之先的卓越贡献无从谈起。那些憋了很久的码头思念,没有松江大酒店英文的朴面而来,游子们就会有缺憾,就体会不到远游后的十分的满足与自豪。
尽管我的家乡还很古朴,但是,在2013年10月13日,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在松口落成,这是中国唯一的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建造的移民纪念广场。雕塑标志是巨榕枝繁叶茂,与地球紧紧拥抱,它的内心是“开拓进取、心系家园”的;雕塑基座的浮雕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迁徙、分布的悠久历史。这既是对客家人“七天七夜下南洋”的历史重现,是血脉中带着迁徒精神仅系一条裤腰带吃苦耐劳闯南洋的客家人对于海上丝路开辟和发展、对印度洋沿线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表彰。
千年的穿梭,松口是世界的,世界穿行于松口中。
作者简介:客家松龄,一个长期生活在客家并关注和写作客家文化传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