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是什么?“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欲”,便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包括生存和生活切需要;狭义的“欲”便是指男女两性的关系和饮食需求。
孔子曾经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的,人的生命的存在,除了吃饱喝足之外,便是男女两性的关系了。因此,孔子删订《诗经开端的第一篇,便是描述“窈窕淑女,君子好逮”的关雎”。孔子并不讳言男女饮食,只是强调在男女饮食之际,必须建立在人伦的伦理秩序基础之上,要“发乎情,止乎礼
纵观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著述,厌薄色欲的主张不胜枚举。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颗的“座中有妓,心中无妓”的名言,一直是后世儒者所赞扬的至高的修养境界。乃至朱熹的“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等等,似乎都是切合老子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名言。
魏晋以后,随着佛家思想的输入,“欲”的涵义便开始扩充到更广义的范畴,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佛家的小乘戒律,把色欲、物欲看作毒蛇猛兽,认为是生命与道法的业障,这与老子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异法同。
佛家的“四谛”就是探讨人生的四个真理,即“苦、集、灭、道”。其中集谛就是指认识到造成苦的厚因是渴爱。什么叫“渴爱”?就是人生的种种欲望或贪欲。佛家把贪欲视为“三毒”之一。认为这是烦恼的最终根源。在对欲的本质的认识上,佛与道有相同之处,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在先哲们的视野里,数与人生,与“天下”的“定”,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提倡零度生存理念,即主张对物质世界的占有,应保持种不温不火的心性。欲,是天性,不可以完全泯灭。但怕就怕“大欲”、“在欲”,或已所不欲而施之于人。(记赵世家》中,李兑劝肥义脱离公子章,其理由就是“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欲大”,是殃身之祸,所以老子一直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让欲望成为生存的动力,而不是人生的祸根,这就是零度生存理念的基本前提。它把欲看作是一种平衡剂,用来平衡心内与心外、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同时,欲,又是导火索,它需要点燃,但点燃的时机要合适,点燃的作用要清楚,而且适可而止不可以滋“燃”无度,否则,贻害无穷。
辞海上解释欲,是欲望,欲念;壑,为坑谷、深沟。
人之欲望,就像壑一样深不见底,可以说是个无底洞,永远没有填满的时候。人一旦被物欲俘获,就会身不由己地终生做金钱财物的奴隶,就会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拼命聚敛。对金钱的占有,将成为其一生的目标,剩下的什么原则、人格、尊严、道德法律……统统都是一纸苍白的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