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相聚,怎能少了酒来助兴,于是友谊的小船经常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酒香。
自从杜康制造出了酒这东西,世人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而且对它的认可是脉脉相传、生生不息。多少年来,人们不断挖掘酒的潜力,赋予其丰富的内涵,让它发挥了超出自身的价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鸿门宴的酒喝的惊心动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青梅煮的酒则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媒介;贵妃之醉闭花羞月,惊动四方,险些酿成大事故;郭暧借酒醉打公主,图的是家庭和谐,长幼有序;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确立了宋朝初期的安定局面。仿佛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件大事都与酒有关。
我们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洒脱,更没有刘伶与其它竹林六贤畅饮时的豪爽和狂奔的勇气,就是一介凡夫俗子,于是更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让小时候的我们早早地了解到酒竟然还有促进学习的作用。梁山好汉们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傲视天下的英雄气概是中学生模仿的对象。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更是工作后经常出现的事情。喝酒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醉酒更是见怪不怪的现象。最初的小锡壶外配八钱一杯的小酒盅,主客围坐在一起,使劲的劝酒喝,一顿饭下来不会超过二两,顾名思义叫“喝二两”。有时候还要拿一个酒碗大家轮着喝,爱喝酒的狠吸一口,不爱喝的舔一舔。而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每人一套酒具,喝酒的规格自然也越来越高。下酒菜从花生米、豆腐皮、烧鸡、小炸鱼的标配,到坐在单间里面对花样繁多的菜品和品牌不一的酒类,却为点什么菜肴喝什么酒而为难。嘴里还要念叨:多点青菜,喝点度数低的,一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情。真难以想像“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陶渊明如果穿越到现在,会不会写出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更高的千古佳句来。
闲暇之余,邀三五好友,找个特色小店,点些爱吃之菜,聊聊兴趣话题,联络联络感情。再稍稍用上几杯小酒,在微醺之际,更觉人生快意。菜不在多好,能吃就行;酒不在多贵,能喝就可。不管是身在雅座还是过堂,人声嘈杂还是鸦雀无声,各有各的乐趣,各有各的作用。筷子一拿,酒杯一端,只要内心平和,哪里都是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放松一下心情,回忆一下过去,关心一下国家大事,说一说儿女情长,压力与烦恼也许就在下一杯酒中不翼而飞。不必担心酒后吐真言,感情深自然一口闷。辛辣的酒一路直下,闭眼品尝,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兴致上来,就要把酒品视为人品。于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到最后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酒乃粮食精,适可而止当为最佳。其实只要不违反规定,身体还算健康,家庭还能和睦,与一帮臭味相投的弟兄们相聚一场,再来三杯又何妨?
【作者简介】刘晓东,山东茌平人,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水利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铜陵日报》《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北海日报》《忻州日报》等报刊及多家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多篇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