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蔡国忠 男 浙江桐乡人 1973年出生,90年入伍 ,爱蓝天,爱家乡、爱文学。
故事其实很简单,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人类把地球当成方舟,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个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到太空寻找新的恒星,在流浪的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的危险,最后经过争分夺秒的种种斗争,终于冲出木星引力,成功突围,走向流浪之旅。
电影的精彩首先来自剧本的精彩,科幻作品因为想象力,才让情节插上了翅膀,茫茫宇宙相比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仿佛变得渺小而可控,太阳,木星,地球之类的庞大星体,在作者头脑中,就好比小时候玩的玻璃弹子,可以随便拿捏。电影有些情节的想象力令人嗔舌,比如在地球表面装上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准备推动地球去流浪这个情节,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说某地造假成风,盛行浮夸,最近正酝酿着四大工程,即:给地球镶金边,长城贴瓷砖,黄河装栏杆,太阳装开关,但当我们看到电影中准备给地球装发动机,把地球当方舟到宇宙流浪的画面时,这“四大工程”简直是小儿科了,分分钟被秒杀。
引爆木星又是个想象力爆棚的画面,当地球难以摆脱木星引力,逐渐向木星靠近,面临解体危险的时候,男主想出一绝招,引爆木星,让冲击波把地球推开。看到这里,我脑海马上就想到武侠小说中气功深厚的高手,在倒下之前,靠着最后的真气将对手推出百米之外。电影似乎把武侠中的这一情节巧妙的移植到了宇宙的星体之间,颇有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想象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地球表面被严寒冰冻的画面,地下城的设计,火种计划的提出都是借着想象之力,才构筑了这部科幻剧的可看性,这些想象的情节,让人看似不可能,但又觉得有其合理性,既不觉得深奥晦涩,又有一定的科普价值。
科学的发展边界其实正是来自于想象力的局限,100年前,谁会想到手机,飞船,淘宝,这许多在当时匪夷所思的事情,在今天不都一一实现了吗,谁又能说,电影中的情节不会是将来某一天,我们要人类要面对的现实呢?
电影第二地方可看之处就是场面的恢弘令人叹为观止。在过去,只要一提起科幻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的大片,好像只有美国才能拍出《星际穿越》这种大场面的科幻电影。而对国产电影,要么是一些诙谐轻松的贺岁片,要么是尔虞我诈的宫斗剧,但这部电影,完全颠覆了我的观念,原来拍科幻大片我们也能做到啊,而且还做的那么完美。
最令人难忘的是地球与木星在宇宙中相遇那一幕,那淡淡的白色大气尾迹成为这一红一蓝两个星球联系的纽带,远方是亿万光年外的星星点点,画面深远而空旷,时间仿佛陷入了停滞,此刻,我们只想跳出地球,从第三只眼的角度,静静审视这宇宙中最壮观的一刻,全然忘却我们只是这星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类尘埃。这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为唯美,也是最为惊叹的一幕,电影中好几次出现这个唯美的画面,纵然如此,我依然觉得没过足眼瘾。
让我们从宇宙的唯美中回到地球表面,因为太阳的毁灭,地球变得格外寒冷,地表一片荒凉,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纷纷陷入天寒地冻之中,昔日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也化成了冰棍,地球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箱,让一切生命失去了活力。这个场景虽然显得灰暗,但不失为大场面,一点不亚于美国的《后天》。
要说这部电影第三个看点的话,那就是人类对待地球的态度,当地球面临危机,人类没有放弃,尽管连联合政府这样的权威,AI这样的智能都认为人类应该放弃地球,人类还是没有放弃希望,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在最危难时刻团结在一起,共克时艰,团结一心拯救人类这个最后的家园。这应该是电影宣扬的价值观,值得肯定,也令人感动,但我个人觉得,比起作品的想象力和画面感,这不是主要看点,就好比我们去看长城,感叹的是长城的宏伟,只是顺便温故了一下中华文明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
最后我想说,从逻辑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电影也有硬伤,人物的表演也有过于生硬的地方。但一部好的作品,首先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作为科幻的大剧,拼的是想象力,要的事画面感,如果要像跟侦探剧一样,从逻辑上严丝合缝,没有纰漏,这就失去了想象的乐趣。如果跟伦理剧一样,有着深刻的哲理和意义,那也会让唯美的画面打折扣。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科幻大作,我想总体上是是瑕不掩瑜,我们不必对整体上精彩的一部电影过分的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