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什么?
金庸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李白过的,就是这样的人生。
从小赢在起跑线上,当其它小朋友为及格线苦恼时,他在满分附近微笑;长大了爱旅游,爱喝酒,爱舞剑,爱写诗,爱显摆;皇帝为他调过羹,权臣为他脱过鞋……
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因为他的诗不像是凡人写出来的——超脱、空灵、难以捉摸。
其实,我更愿意叫他诗狂。上下五千年,无数文人墨客,比他狂的人还没有出生。
李白一辈子,狂得没边了。
才15岁,他就像模像样地写了一首上千字的《明堂赋》,还发誓要超过写赋的祖师爷司马相如。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他写道:“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小气场已经鼓起来了。
20岁,他写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21岁,他写出“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登锦城散花楼》,这是他的成名作,当时他在成都旅游。
瑰丽山河与豪放心境相交辉映,初试锋芒。
25,岁乘船沿长江东下,穿三峡,过荆门,抵江陵。
26岁,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扬州一个旅馆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这首诗。古今中外,少孺老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它说了什么呢?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是李白作客他乡时,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以为地面上铺了一层霜,起床定睛一看,原来是照射在窗户纸上的清冷月光。渐渐清醒,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我的故乡也正处在这同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更深了。
可想而知,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已是身心俱疲,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更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情愫。更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在如霜的秋夜。
一个“霜”字,既描绘出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而“望”和“低头”这两个动作,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了思乡之情。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家乡的哪些人哪些事呢?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有亲朋好友的脸庞,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这首小诗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描绘当时当境,抒发所思所感,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它是如此有魔力地吸引着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