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王友妹原创作品欣赏《忆庐山》

时间:2020-10-18 17:33:38    来源:
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初知庐山名,源于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该是怎样雄壮的一幅画面啊!再见庐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是不知,别人有没有我这样的疑惑: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是不同的,这不难理解,既然身在此山,却为何不识山?可惜这这疑惑一直无缘得解。窥得庐山貌,是从电影《庐山恋》。从那些光影中,随着那对恋人的脚步,庐山的秀美走进了多少人的心中。或许正因为这些,对庐山有了莫名的向往。
 
那个夏日,终于有幸成为庐山客,想不心生欢喜都难。满怀期待地登上上山大巴,尽管导游借用了毛主席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让大家对道路的盘旋屈曲有了心理准备,但大巴车真正行驶在路上时,急遽拐弯产生的离心力还是带来了明显的不适感。然而,每上一道弯,葱茏的山便会展现它美妙的一隅,尤其行至山腰,蓦然而起的云雾,缭绕漂浮,让秀峰顿显婉约。打开车窗,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先前的不适感立时减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庐山的天气还真是瞬息万变,到达山顶时,天空竟又飘起了细雨。
 
大巴在细雨中停在了“美庐”。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的“美的房子”,也是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居住过的地方。它一度是一处“禁苑”,就像这庐山一样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换,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的“美庐”作为一处景点开放,让它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得以展现。
 
十几分钟的微雨说停就停了。入口处高大的金钱松在雨后愈见苍翠,有石刻印证此为庐山最古老高大的金钱松。别墅四周的庐山松和修竹以及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绿植,亦是青翠欲滴,俯仰生姿。
 
再观那别墅,映入眼帘的也是一片绿色的世界。门、窗、栏、柱、廊全部漆成绿色,甚至一面屋顶也漆成了墨绿色。当年。蒋介石如此布置的用意已无需去细究,但现在,实实在在给人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
 
庭园中斜卧一天然大石,居中刻“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这块石刻,既成了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吸引着众多游客拍照留念。据说,在1959年,毛泽东主席下榻美庐时,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不在院内,想将“美庐”两字凿掉,毛泽东主席正好回来碰见便制止了此事,并说,这是历史,凿掉了就没有美庐了。因此“美庐”石刻得以保存。足可见其伟人的胸怀。
 
整个“美庐”庭园,除了主建筑别墅外,不着意人工的修饰,而是注重因地制宜的精心布置。一条小径巧妙地依着景物而迂回环绕。沿小径逡巡一圈儿,我最属意的竟是曾经马歇尔将军的门球场地,这里现在是一片茵茵绿草,边角处盛开着几株黄色彼岸花,想要在上面打几个滚儿,却又不忍心。
 
离开美庐,第二站便是三叠泉了,也叫三级泉、水帘泉。它其实并非泉而是瀑布,水流从五老峰北悬崖口落下,冲击三级盘石而形成“三叠”,总落差155米,十分壮美。这也正是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几分钟的缆车之后,拾级而上到一处楼台,极目远眺,群山葱茏,忽而就生起了白色浓雾,变换的景色让大家惊呼神奇。导游跟大家说真正神奇的还没到呢,于是大家加紧脚步,生怕落后了。继续往上走一百多级台阶后,便是一路向下。一千多级的台阶对我真是不小的挑战,颤抖的双腿着实证明了“下山难”。
 
台阶两旁处处是突出的巨石,覆着青青的苔藓和蕨类,石下或滴水成帘,石间或淙淙成溪,旁生几丛青草,无一处不是景。仰望崖间岩上,有百合盛开,有灌木逸出,让原本冷硬的石壁陡添一份情趣。烟云忽聚忽散,谷内忽明忽暗,光影斑驳。这些都足以让人忽略下山的不易了。
 
越向下,渐闻水声隆隆,有如闷雷。
 
迫不及待地走到观瀑亭,直面瀑布。眼见得漱玉般的飞流,从山间喷涌而出,向崖下跌落,至第一级石盘又泻向第二级石盘,才直落谷底,经谭边岩石的缓冲后,再入水潭,泛起千斛珠玉。在每级石盘,水势受阻而溅起的莹白水花,飘洒着飞沫,迎着太阳泛起流光。浓雾遮蔽阳光时,瀑布则如两条三叠的素练挂于山前。古人描绘三叠泉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实在是非常精妙。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归来,于我虽说艰辛异常,但从此便是不负“庐山客”之名了,甚感欣慰。
 
翌日清晨,去往如琴湖畔的花径。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花事已尽,而幽径尽头却桃花盛开,这怎能不让逆旅沧桑的诗人心生惊喜。白居易当即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后人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并建造了“景白亭”。1988年在园中建起了“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
 
行至如琴湖时,恰巧一阵烟云飘过湖面,湖上曲桥亭台若隐若现,不啻仙境。流连一番,沿花径小路徐徐前行,公园中繁花似锦,刻有“白司马花径”的碑碣直立道旁,曲径通幽,草堂前半亩青荷盛开,虽不见灼灼桃花,却也是风景如画。
 
青林翠竹间留影一张,挥手作别白司马。沿原路返回,再东折,便是仙人洞的一处入口了。
 
一路上,台阶依山而修,在树林阴翳中屈曲盘旋,极目远眺,滚滚江流明灭可见。不时升腾起的白雾,扶摇而上,缭绕山间,当真是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山风过处,则林霏尽散,群山如洗,翠色如流。聚一捧清泉水洗去尘世风霜,闭目颇有远离尘世的感觉。
 
复前行,到一地势开阔处,苍翠崖壁间一岩洞豁然中开,洞高颇高,深逾十几米。洞壁岩层褶皱,横斜错落,清晰地记载着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这就是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身背宝剑石的雕像。此处青峰与奇岩互峙,清泉与幽洞相傍。绕洞的云雾,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似青烟,变幻多姿。
 
湖光山色的含鄱口,红紫匝地的锦绣谷书香厚重的白鹿书院,静寂隐逸的寺院,大家手笔的碑刻,中西合璧的别墅……雄奇而秀美的庐山,无一处不是景,又怎是我的脚步在三两日间可以丈量的,虽有遗憾,却已餍足。
 
自然的云雾聚散中,在历史的烟云变换里,庐山阅尽苍茫人世,亘古不变,却又永远笼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别经年,梦里长忆。
 
作者简介
 
王友妹,山东人,中学老师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