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从十月的田野拂过。羞红了苹果、柿子的脸庞,吹弯了高粱、谷子的脊梁,饱满了北方大地上生活在田庄里的农人年岁丰稔的美梦。
秋水潺湲,长天寥廓。随着市文联采风团车行在前往这个名字叫做田家庄的路上,我的心里充满了美丽的想象。
便捷的交通,天涯成了咫尺。美丽的想象尚在序幕,我们的双脚便踏上了田家庄的土地。
这是豫西大地上一个小如微芥、极为普通的乡下村落。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这里可算得是个宝地。因为这个村子位于古老陕州的“三道塬”之一—东凡塬上。
“塬”是什么?“塬”本是一个称呼地貌的专有名词,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塬”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乡土情感在里面。“塬”是土地肥沃、是丰饶富足的一方所在,居住在塬上的人们内心都是充满着占居了风水宝地的满足和傲骄的。
在田家庄村委大院门口,乡、村干部像迎接娶亲的队伍一般热情地迎接了我们。走进村委大门迎面的一方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为人民服务”5个丹书大字,彰显着这些最基层的村组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花岗岩的背面朱笔镂刻本村第一大姓,赵氏先祖明代给事中赵完璧撰文的“赵氏祖训”。“为人民服务”的党风政风与“赵氏”家风在一块石上贯通一体,着实意味深刻。
村委办公楼前,晾晒着一大片金黄的玉米粒,在灿烂的秋阳下闪耀金色的微芒,院里的女贞子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稠密的果子,喇叭中传来宋祖英《好日子》的欢快旋律,似乎将那穿过田家庄屋舍间的秋风也浸染的无比甜美和欢悦。
“来吃个苹果!”村干部端了一大盆红艳的苹果,招呼我们进了屋。那苹果真好吃,脆甜多汁,口感上好。这无非都得益于这塬上“宝地”元气的育化。文友们垂涎于这塬上苹果的美味,纷纷到村委附近的农家果园购买,实诚的田家庄人不论大小,让他们拣上眼的采摘,才两块钱一斤。
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了田家庄的华丽蜕变及瑰丽蓝图。在脱贫攻坚的激越鼙鼓声中,如今,红梨、苹果、桃等果树及中药柴胡,已是本村的龙头产业,靠着这些产业增收,勤劳的田家庄人实现着千百年来的富裕梦。为实现尽快高质量脱贫,2019年,他们又发展了红梨地套种高香特辣椒及柴胡项目。同时,又发展了光伏扶贫发电项目一组。这些都是田家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听着他们激情飞扬的诉说,看着他们希望闪烁的眼神,我似乎听到了田家庄这片土地血脉律动的强劲声响。
市文联主席孟国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区文联主席提出了要求,菜园乡党委书记拱手向作家们致意。他们都希望这些拿笔的手,能记录下田家庄在大时代中的发展和变迁,能写出塬上人家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的五彩华章。随后,同行的作家们一一向田家庄村委捐献了自己带来了书籍。简短的座谈会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田家庄之行。
走进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赵氏祖祠,我们聆听了本村老人讲述的赵氏族人曾经的辉煌传奇。古意盎然的门楼前树立的三斗旗杆彰显着这个家族至今让后人引以为傲的荣光。院内一通通斑驳的石碑记录着这个族系在岁月中一路走来的根脉源流,荣辱沉浮。在上屋正堂“赐进士第”内的家谱两旁张贴着由本村老人手绘的“大明时期我族在朝十官员”画像。古人形容早已不可追寻,然而,这些经后人想象的曾经的文臣武将无不是一个个风姿英伟、气度非凡。这些都是后人内心对先贤的仰慕敬畏表达。
站在东墙一幅田家庄赵氏族人分布图前。我发现了与陕州濒临的洛宁老家母亲娘家所在村子的名字。母亲姓赵,母亲所在的村子赵姓居多,几无杂姓。其实,早年我在外婆所在的村子上过两年小学,每到清明村人便要组织到一个田家庄的地方上坟,那时年幼,不曾知晓田家庄为何庄。这一图标让我确信是此田家庄无疑。虽然我不姓赵,但我身上流淌着母亲的血液,母亲家族所属的赵氏与这田家庄赵完璧家族的渊源,使得这祖祠里供奉的先贤亦是我的先祖。在陕州工作20余年,我亦是第一次踏上这方祖先留下荣光的的村庄,也算是完成了与先祖的因缘际会。
“吾族之众,有能以厚自宅,以善自积,勿争微利而斗殴,勿忤片语而起讼……”这被赵氏族人奉行逾千年的祖训,亦将是我今后法古今圣贤的人生的遵循。
历史的尘烟散去,如今,祖祠亦成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物保护单位“田家庄村传统民居”,得到了有效保护。祖祠东西厢房成了田家庄村的“老人之家”,成了村中老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他们在党的好政策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甘其食,美其服”。在这个供奉祖先的院落里,向每一个走进的人讲述曾经的传奇故事,曾经的荣光,自是其乐融融。这难道不是孔子所讲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的图景么?
陪同的驻村第一书记狄宇飞是来自陕州区公安战线的一名警务人员,看完赵氏祖祠,他又带我们走向田家庄古寨。穿行在干净整洁的村庄,房前屋后硕果的满枝,还有那一簇簇金黄的菊花,无不充满着和平安宁田园画意,这是陶公笔下的梦幻桃花源。不,它更甚于那桃花源!
一路攀谈,这个略显腼腆的小伙子,给我们讲了他的扶贫故事。2017年12月,狄宇飞主动请缨下乡驻村,于2018年10月份,由硖石乡卫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调入菜园乡田家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年,狄宇飞的小儿子还不到两岁。一年来,狄宇飞配合村两委参与发展产业、危房改造、翻修赵氏祖祠等工作克难攻坚、从无怨言,平时一周都回不了家一次,搞得和小儿的父子感情都生疏了。但驻村以来,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公安干警,无论夜有多深,风雨多大,晚上局里一个电话,狄宇飞便火速奔赴现场,与同事们并肩奋战。
我相信他说的话,他的眼睛告诉我,他的感情是朴素而真挚的。
因为村里的变化,因为一路上村干部的赞许,群众的好口碑是他最好的证明。他是这场中华大地上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千千万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中普通的一员。但他们各自用忠诚、信念、担当点燃的微光连成了一条温暖而光明的河,润泽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走出村庄,走向田家庄的田野。拂动的金风中,果农在丰收的果园里带着满足的微笑采摘,田垄沟崖上酸甜的野枣如美丽的红玛瑙,金黄的野菊花一簇簇,连片怒放,点燃着这清秋河山的锦绣。同行的作家们都纷纷用手机频频拍照,尤其是资深记者王建栋老师拿着专业相机,上蹿下跳,腾挪闪跳,精选角度,生怕遗漏了这田野每一个美丽的画面。同行的文友一路欢笑,真有陶公笔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无限惬意。
走进田家庄古寨,古寨已无,一面巨大厚实的土墙遗迹兀然耸立,土墙西背后是一片开满菊花的空地,空地三面是深阔的壕沟。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那硝烟弥漫,刀兵四起的动荡岁月里,庇护了田家庄人。而今,硝烟早已散去,一堵土墙空留原野,诉说着山河岁月的变迁,任由雨打风吹去。
“去看看皇姑冢吧。”没等我搭话,村里的向导,便讲了这一位皇家公主葬身田家庄地界的传说及后人数次盗掘均有殒命而罢手的灵异事件。这些遗迹,这一个个久远的传说组成了田家庄的魅力和色彩,更在某种意义上滋养着他们的乡土情怀。
此时,天色已向晚,领队发出了集合的通告,我们便原路返回,不再去打扰这位皇姑的千年安眠。
行走在田野里,有风吹来,那风是金色的,是成熟的麦子、菽谷的颜色。它更是是田家庄人梦的颜色,这梦带领着田家庄人以及更多的人满怀希望地奔赴向前。
我这样想着,一路走着,心里便觉得甜蜜,笑容便荡漾在了脸上。
作者简介:高鹏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