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吴方华:我的家乡

时间:2020-10-18 15:19:56    来源:
我的家乡在椒北平原上,背靠大山,面朝大海。我的家乡叫推船沟村,村中因村民沿沟推船出海捕鱼,年久形成一条深水沟,村以河名。又因靠近大海,村民大多捕鱼捕蟹为生,是附近著名的小渔村。
 
站在村西北的竹峙山上,你会发现,整个村庄前后被绿色的田野包围着,就像两片绿叶包裹着一个粽子。推船沟村,东接上盘土改村,南临东海,西连小田村,北通前进村。推船沟村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沿海商人必经之地,东走西游,南来北往,络驿不绝。
 
从村北进入推船沟村,你看发现,碧绿的田野上,一排排农村别墅拔地而起,井然有序,十分养眼。
 
村口,有两三家蔬菜瓜果加工企业,一年四季生产加工各种蔬菜瓜果,有白头菜花、有绿头菜花(西兰花)、有南瓜、有冬瓜、有西瓜、有甜瓜等。每到丰收季节,这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说起西兰花,是人们爱吃的食物。它通体绿色,片片绿叶子向四周展开,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绿拳头,在晶莹剔透的露水滋润下,显得生机勃勃。西兰花,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有防癌抗癌作用呢,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绿色食品。隔壁村所属的上盘镇,还是闻名世界的“西兰花之乡”,所生产的西兰花,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是各地宾馆餐厅的美味佳肴。
 
蔬菜加工厂的旁边就是村两委办公场所,由几间二层老屋及一层二间老人活动室组成。村两委办公场所,原为村小学,村小学合并到市场小学后,这里就成了村两委办公的地方。
 
温总理纪念公园,就在村两委办公场所对面,占地二三亩左右,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二零零四年“云娜”台风登陆温岭石塘,给台州各地带来了洪灾,甚至有些地方死了人,推船沟村临近海边,首当其冲,损失惨重,一百多间民房倒塌。可歌可敬的是,村两委干部在台风来临之前及时转移村民,无一人伤亡。严重的灾情牵动中央,温家宝总理携各部长们千里迢迢奔赴受灾现场,并慰问了推船沟村民,鼓励大家战胜困难,灾后重建家园。为此,当地村民们为纪念温总理的到访慰问,建成了温总理纪念公园,并在公园中建造了一座凉亭,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云:
 
公元二00四年八月十二日晚,十四号台风(云娜)登陆台州,强度为中国大陆五十年之最。急风暴雨,挟以山洪,摧房折树,肆虐临海,大地顿成汪洋。我市亡者数十,伤者数百,倒房数千,损失逾二十亿元。推船沟村濒海,毁损尤甚。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总理数番致电并派人慰问。八月二十七日午,温总理率国务院十名部长,偕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亲临推船沟村视察,问寒嘘暖,促膝谈心,搀幼扶老,和蔼如春。其亲民之举,情憾上苍,时值烈日当空,骤降瑞雨,百姓感荷,声呼总理,此情此景,永慰民心。
 
为永怀兹念,特建园筑亭,勒石立碑,记此感事,以祈传颂千秋万代。
 
灾后村民建起家园,起名温馨家园,以此纪念温总理视察推船沟村。
 
从公园沿推船沟河边向南几十步到路廊。路廊在回龙桥的西边上。本路廊始建于大清同治辛未年杏月,位于偏西南拾米处,木结构三间,由陈椎祉公捐地基参分,陈时龙、惟干、惟熊父子三公携百文至贰伍佰文舍主约贰佰名创建,因年久损坏及道路设施需要,于一九九八年五月拆掉重建。路廊里大都是村里的一些中老年人聚谈休息场所,他们在农闲时节,一起聊天、下棋、打牌等活动。内有四周佛,有一幅对联:路走东西南北来往客,廊坐春夏秋冬安乐人;听多少白话边听边忘,看无数红尘越看越空。横披:送接不从。每到四周佛诞辰日,村里村外的善男信女们,在路廊内念经颂佛,一眼望去,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盛况空前。
 
记忆中的老路廊,是木结构三间,遗址在回龙桥西边十米处。这个路廊坐北朝南,东西两头中空,连接东西道路。前廊有左右两条长石櫈,供过往行人休息场所。后廊有三间房屋,其中西间曾经住着一位孤寡老人,中间和东间,里面放着公家的杂物。房屋前面的木板上经常贴一些布告、公告以及寻人寻物启示等。
 
路廊里经常聚满人,有卖吃的,有坐着聊天的,有下象棋的,有打扑克的……路廊是村里最热闹的场所。
 
回龙桥,年代久远,它建在推船沟河上,连接西岸上闸自然村与东岸上闸自然村。桥下有闸,原叫安澜闸,雍正七年(1729)修建,以“建闸司启闭,而安狂澜”,故名。安澜闸有二次大修,第一次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第二次是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年间安澜闸改名为回龙闸。回龙桥不但为人们提供通行方便,而且桥下的回龙闸还具有防旱泄洪之功能。每到台风来临时,桥下闸门大开,及时排水到大海里去。等到干旱季节时,放下闸门蓄水。桥两边各有一台抽水机,整天二十四时不间断地抽水,把村里的主河道灌满,便于农业灌溉。
 
桥东边有增福堂,年代有些久远,堂内供奉白鹤崇和大帝赵炳,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东汉时东阳人,一生乐善好施,为人排忧解难。死后被后人立堂纪念,是我们沿海村民的海洋保护神,香火很盛。在我们村民的眼里,叫作老爷。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挑着礼品去老爷殿祭祀一番,保佑村民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出海捕鱼捕蟹满载而归,出门做生意顺风顺水。
 
增福堂周围,是村里最早的小学所在地,我曾经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小学时光。小学的西大门左右两间房子,左边住着一位老尼姑,一生吃斋念佛,在缸里坐化。右边的房子,是村里读书阅览室,里面放着各类书刊报纸,是我经常光顾的场所,大门楼上是村委会办公场所。在桥东转角处有一处打米打粉店,村里的米粉都在这里加工而成。
 
增福堂的对面,还有露天戏台,每到农闲时节,村民集资请戏班做戏,一做要好几天。锣鼓响,脚底痒。村民们早早地吃好饭,去戏台前抢占好位置。戏台边上的角落,有卖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也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他们对戏台上戏子们唱的咿呀声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想着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文化生活匮乏,每逢做戏,或者放露天电影,这里总是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盛况空前,万人空巷一点也不为过。
 
如今,只保留增福堂及戏台,其它的都拆掉了,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