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凤
人分男人和女人。我很幸运,是个女人,可以拥有两个家。
第一个家是我出生的地方,成人后的我,称之为娘家。所谓的第二个家,就是婆家,也就是我现在的家。
现在的家,如今已经成了我生活的家乡。
我的家乡小张庄,三面环山,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约两千多人,是鲁村徐家庄这一带最大的村。有句俗话叫:大张庄不大,小张庄不小。
我村的背后是一座山,称之为大北山。山上越到冬天越翠绿。满山的柏树,成了我村的一大亮点。四季常青,而且树都不算小。少说每棵也得有五六十年了吧!
山根下便是民房,民房的前面就是村委,村委是雅观洋气的小二层。如今在书记的引领建设下更加美好,在邻近村屈指可数。
村委西面是集市,每逢集市特别热闹,四邻八乡都来买生活用品,集市被治理的井然有序:整齐成行的水泥台子,宽阔的走廊。光滑的水泥地面。整洁无污染,体现着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
公路两边是香气扑鼻开启心扉的月季花,五颜六色,吸引了过往乘客的眼球:环境没有白治理的,栽上花就是好看。比起之前路边杂草丛生,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花儿好像是听懂了人们的话语:骄傲的昂着头,争先恐后的吐露着芬芳……
集市的旁边是人们健身的广场,广场空间宽大,让人心旷神怡。
广场周围花草萦绕。西南面排列着各种健身器材,供村民们饭后自由锻炼。戏台座落在广场的西北角。逢春节过后特别热闹:村书记会邀请名家戏班和邻村演出团来演:老戏和新型的现代节目演出,像磁铁吸引着四邻八乡的爱好者前来观看……
广场南面约百十米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取名为幸福河。从上五庄流下来流进大河,再流向沂河。幸福河冬春两季会干涸。只有夏秋季才会有水。有个大桥横跨在幸福河上。连接着南北通道,是莱沂的一条便道。幸福河的南面便是我的家。公路两边则是村民住宅。
大桥的西边土地已被流转出去,村民拿到的土地补偿款高于实际种地收入,是村里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吸引外来投资,建设起来的叫幸福采摘园。里面花样齐全,也给村里闲余的人员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
再看大桥的东边,河北岸一墙之隔是学校,之前是一至五年级,如今只剩幼儿园。随着时代变迁,下一步将规划成养老院,如今已投资四五十万元,增添了健身设备。
在学校的后面是粮站,粮站的房子比较宽大,北边和东边各一排房子,南边是空闲地。那个年代,邻近村庄都来交公粮,那时的村民自己不舍得吃,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现如今已成为加工点,留守的妇女农闲时来加工塑料编织袋,工资每月两千元左右。
粮站后面是村民住宅和大公路及车站,附近的路两旁有经商的,有修车的,有搞装饰的等……
顺着大公路向东北走,路西是大北山的侧面,公路东边,则是电工组和凤凰塑编,是村里招商引资来的,邻村的和本村稍微年轻点的妇女都在厂里上班,月收入不低。厂后是光伏发电,也是外地商户来投资,村民的土地转出去后,只拿承包费。
再回到村大桥处,向东走约四五百米又一个小型的水泥浇灌桥,连接着南山和前街(也叫小南门)。桥北和小南门之间有个古式精致的凉亭:里面有石桌和石凳,供人们闲暇之余纳凉,娘们闲聊,爷们打牌。像这种凉亭子有七八个!都是近几年村里从外地聘请专业人士建修的。
离此约四十米处就是号称村“四大楼子”之一的南门楼子,如今只剩下西面半截墙和脚下根基。那石头每一块约一二百斤,据村里老人说是一个姓姜的老人从楼青山上背下来的,那老人吃一顿饭,得用大锅。
老人们说他是青牛转世,他在坡里午睡,有人看到的是一头牛躺在那里……乱世出英雄,什么朝代出什么人。想想那个年代没有运输工具,唯有的是人力,不得不佩服那个力大无比的传奇老人。从楼青山到小南门至少得有三、四里路,很难想象一个人背着一二百斤石头步行……遗憾的是,门楼子文革时被拆了三处。
如今只剩下西门的门郭子,据说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文革时期拆完那三处,那些人继续来拆最后的西门郭子,可是谁拆都拆不了。因为拆者一爬上去,只要一掀石头,赶紧放下石头马上就逃跑了。最后一位掌权的不服气,自己跑上去一掀石头,看到石头下面竟然是一窝子蛇。
故而,西门郭子留了下来。更为奇怪的是:郭子顶端祖先们是用巨石扣起来的,上面是平的,没有多少土,却长着许多棵榆树,无论天气多么干旱,不曾见榆树焉过,你说奇不奇怪?而且最大的那棵榆树约有几百年了,它的一个侧枝,已枯萎烂下来了,其因不祥。
有人传说,榆树和周围的东西是不能乱动的。相传有个人年轻气盛,把榆树砍了卖了,他本人没事,买者在路上却出了事故:拉榆木的车翻在路边的沟里,导致一死一伤。
在榆树和扣成的巨石下面是条通道,约两三米长,可以跑小型拖拉机,夏天通道下面清风习习,特别凉快。
楼子前面的右边有块半人高的石碑,上面写着永垂不朽。左边是半截石头。上面也刻着字。碑的身边就是枯叶与灰尘。
城门郭子向东走约七八百米,人们称为戏台,也称老集场,路南有两棵柳树,都特别的粗壮,是我村树龄最大的了,栽于1960年前后。如今依然是枝繁叶茂……
再向东走约过半里路就到了大河,南头龙子湖流向沂河,如今河水被拦截,有拦河坝,常年有水。托党的福,有水方便村民,浇地洗衣服……
在河的东边有个小岭,叫东岭,是老村扩展出来的一新村,房子比较正规,整齐划一,看着舒服畅通。而老村庄里的房子,街道窄且不规则,纵横交错……
东岭的东南面是一个不算高的山,山旁往南走是流转出去的幸福园,里面以樱桃为主。如今从山半腰通往村里有条五六米宽的水泥硬划路。其中有个一米高的桥连接着山与村,人们来往很是方便。
之前是用石块搭成的迈桥子,稍有不慎会跌落河中,雨季到来此桥被淹没,想进新村(幸福园之前叫新村),必须是光着脚,撸起裤子到膝盖之上,也得两三个人相互搀扶着。因为水深水流急,特别不方便。桥的西面是广阔的土地,有的是河底,用土垫起来的,将原有的河道改在了山脚跟。离桥往南半里多路就是邢家庄的土地。
顺着桥往北走,大约十多分钟,有条东西铁路大桥,是二零一零年建修的。此铁路往西走,穿越小山子,直达莱芜出口,全程长约三千多米,当时称为第二隧道,修建了足有五年,小山子东便是那条莱沂大公路。
如今我的家乡和之前判若两村,村领导年轻有为,敢想敢干,领导村民建设美好的家园,使我村成为了典型的示范村。常听到邻村的人羡慕说:小张庄真行,村庄变社区,在一个乡镇里还是先行者!每听到她们的话语,就会从心底里感到美美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