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素印
姗姗来迟的一场鹅毛大雪,虽然降临在立春之后,似乎与时令不太相符,但冬春之交的袭人寒气足以证明,冬天的气息犹存。
胜过深冬的寒气袭扰着屋后的院子,院内几盆菊花残枝,被今年唯一的一场大雪覆盖着,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呵护着萌动的菊花根芽,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消息。忽然一阵寒风袭来,吹散了浮现在花盆表面上的一块积雪,寒风过处,花盆残枝间赫然显现出一片鲜嫩的绿叶和一朵鹅黄的菊花。凛冽寒风之中,一枝“寒菊”傲立,若不是亲眼所见,这一不适时宜的风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菊花原产于中国,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品种繁多,按栽培类型可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丽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可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有诗云:“黄花遍国中,汴菊最为名”,赞的是中部地区开封的小菊花。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列世界四大切花之首,公元八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17世纪末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逐步遍及全球,成为人类共同喜爱的观赏花卉。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黑客雅士名流对菊花就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处,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将菊花成为了中国古代清高隐逸的世外高人的人格写照。同时,菊花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列争艳,显示出其恬静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媚权贵、不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陶渊明有“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诗句,对菊花有着“芳熏百草,色艳群英”的赞誉。
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渊远流长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文化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赏菊活动每年一直都在举行着,春兰秋菊,自汉魏以来,重阳有登山、佩茱萸、饮菊花酒之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菊花还有较为广泛的食用、药用价值,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本草纲目》中称“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脑骨肿痛,去翳膜、养目血、主肝气不足”;人们长期饮用菊花茶,可提神醒脑,延年益寿。因此,目前形成了浙江的杭白菊、河北的香菊、安徽黄山贡菊、射阳洋马菊花等多个富甲一方的菊花产业基地,菊花的经济价值已远远超越其传统的观赏价值,为人类创造了不可低估的巨大财富。
突然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的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说的是菊花盛花期是秋冬时节,而我家院中傲雪而立的菊花,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相抵触。我想,这不是诗人的失察,而是院中花盆长期被树叶覆盖加之冬季高温,造成春枝冬发、秋花春开的原因,或者是其特意显现出超群价值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