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耶辛格尔·普拉萨德( Jayashan kara Prasad,1889-1937),印度著名作家和诗人,在诗歌、戏剧和长、短篇小说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为印地语“幻影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普拉萨德生于印度北方的文化古城贝拿勤斯。从他祖父起,家里就做烟草生意。祖父和父亲都喜好文化艺术,家中常有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和歌唱家聚会,讨论问题或者即兴演出。普拉萨德从小受到这样的薰陶,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年时代他还随父母朝拜过许多圣地,各处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普拉萨德在学校念到七年级后,就在家里请人来教书。他学习很刻苦,因此,印地语、梵语波斯语和英语都有很好的功底。
普拉萨德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哥哥做生意也比较吃力,而他却整天写诗作赋,哥哥很反感,要他放弃写诗,但他执意不肯。不久母亲又病逝,家庭经济情况更趋恶化,但普拉萨德从未中断学习。他经受了波折,更加顽强,这使他以后的包作更有特色。他十七岁时,哥哥死去整个家庭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坚毅而干练,白天经商操持家务,晚上有其它机会则用来写作,甚至连卖烟草的空隙也不放过
作家一生留下了大约十部长诗和诗集、十四种戏剧、七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以及其他作品。
普拉萨德的诗歌主要有《爱的行旅》《山泉》、《眼泪》和《迦马耶尼》等。《爱的行旅》(1914)是一部分章长诗。诗中写住河边的两位老友,相处很好。一家有一男孩,另一家有一女孩,他们常在一起玩耍。男孩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再无别人,只好托给女孩的父亲抚养。两个孩子青梅竹马,长成少年一天,男孩突然得知美丽的姑娘要出嫁,他无法忍受这离别的痛苦,竟出走流浪。许多年后,他来到一处静修林,向女出家人诉说自己的经历。这位女出家人并非别人,正是他日思夜想的亲人。她婚后并不幸福,丈夫是酒鬼赌棍倾家荡产后死去。她孤寂一人难以度日,又有男子存心不良,不得不遁入空门。两人倾诉衷肠后,面前一片红霞升起,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短诗集(山泉》(1918)被认为是“幻影主义”诗歌的开始。“幻影主义”诗歌是印地语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有的也带有些神秘色彩和现实主义成分。这个流派形成并盛行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山泉》中的诗歌清新、优美,如《内心之美》中写道
静一静你的心
看一看她的美
那眸子比月光明亮
那笑颜如莱莉般迷人
这部诗集主要抒写爱情和大自然的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乐观向上,细腻生动。但其中也有一些诗歌带着神秘色彩。
《眼泪》(1925)是普拉萨德的一部较成熟的诗集,共一百九十首,因时间不限感情连贯,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中表现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失望和眼泪。这部诗集体现“幻影主义”的特点比较突出
《迦马耶尼》(1935)被认为是诗人最成熟的一部长诗。全书共分十五章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诗中写古代有一民族,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人们贪图享受,引起神怒,发洪水把这里冲毁。只有默奴和少数几个人幸存。他在喜玛拉雅山顶,望着滔滔大水,对如何生存下去表示忧虑。后来,洪水退去,草木复苏,他又产生希望。默奴在河边遇一姑娘谢尔塔,两人相爱。默奴沉于敬神,离开了谢尔塔,又遇一女子,名叫伊拉。默奴和她一起创立了新的国家,自封为国王,但遭到人民的反抗。他内心痛苦,想找一幽静场所,不期与谢尔塔重逢,二人同到喜玛拉雅山仙境,得到了幸福和安适。长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逃避现实的态度。
普拉萨德的戏剧主要有以下三种:《阿加德希德鲁》(192),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通过封建主之间的相互争斗,揭露他们扩张领土和争夺王位的行径
《塞健陀笈多王》(1928)虽属历史题材,但作者是针对现实生活而写的。剧本侧重写抵御外侮、保持民族独立的斗争,剧中的元帅呼吁人们起来,拯救祖国,影射当时受英国侵略,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路沃斯瓦米尼》(193)是普拉萨德的成功之作。剧本写一个苟且偷安的国王,在敌人进攻时,丧失民族气节,甚至想把妻子拱手送上;与国王对比的是他的弟弟,为拯救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剧中还大胆地歌颂了王后和国王的弟弟之间的坚贞爱情,表达了作家敢于否定封建道德,为妇女鸣不平的反封建意识。
普拉萨德的长短篇小说大多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接触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较好的长篇小说是《骨骼》(1919)和《蒂德莉》(1934),前者故事曲折而生动,但人物性格不够突出;后者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只是人物繁多似感缺乏中心线索。他的比较有名的短篇小说集有《阴影》《天灯》和《幻术》等。
杰耶辛格尔·普拉萨德被称为印地语文学中的“泰戈尔”,对后代诗人和作家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