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康的人,心灵与脚步同步,在人生道路上阳光向前,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可曾几何时,这种本应简单自然的同步,竟然变成一种奢侈品,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要么,心灵为物欲驱赶,脚步越来越慢;要么,脚步捷足先登,而我们的心灵尚在路上。
夜深人静,扪心自问,心灵与脚步,究竟该谁等谁?
01
“拔苗助长”是《孟子.公孙丑上》中讲过一个至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这个成语的启迪在于: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凤毛麟角。但违背植物生长规律,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可是如今,我们不但早已从内心把这个成语抛至脑后,甚至是见惯不惊,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代的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懒汉已然比比皆是。
做为一名有思想的当代人,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温这一古人成语警省之训,刮骨疗毒,重拾走向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的文化自信。
02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交通通讯工具的使用,使我们畅享物质丰裕的生活之美。
城市化的进程,令我们奔向物质追求的道路上,脚步越来越快。
可是我们的真实的心呢?失却了纯粹宁静,蠢蠢欲动。
到处是喧嚣充斥于耳,叫卖声,汽车喇叭声,广场舞的狂野音响声。
本应是读书的声音一下子消声匿迹。
读万卷书“千山鸟飞绝”,行万里路成为“万径人踪灭”,古舟簑笠怡然自乐的垂钓闲适的慢节奏生活,幻化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影。
一个永远可笑的穿越假设令笔者哑然失笑:昔孟母为子三迁,而今迁往何处?
古传统习俗观念中,讲究因果报应,一个人的福份取决于由爷爷辈的修养德行。
现代人一改前习,只认现报,别说为孙子辈而乐善好施,为儿女辈而积德行善,树立父辈的良好德行。
他们做一件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恨不得现世现报,立竿见影。
更多的现代人,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说的“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领悟发挥到了极致。
不会像陶渊明归田园居“戴月荷锄归”生活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抑郁症和精神疾病患者愈来愈多。
亚健康、压力山大、失眠成为当代人普遍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追不上脚步的心灵,与其说是一种天灾式的疲惫,勿宁说更是我们人为的自虐悲剧。
03
健康心跳六十次,运动员的标准。
我们人人羡慕嫉妒恨。可是轮到自己身上,快餐加外卖式的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快速奔向餐桌大快朵颐的结局,除了心跳过速,还有更多的“三高”。
交通工具的便捷,使北方人欲吃南方的香蕉椰子,也是时时刻刻的乐事。
我的朋友从西安坐高铁中午到郑州吃一大碗萧记烩面,当日下午返回,过吃货美味周末。
估计即便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也会悔其早生,难享现代人快捷的幸福梦想了。
然而,有人的贪心总是疯狂滋长,嫌季节性水果捞钱太“蜗牛”,硬是为各种瓜果注射催生素,反季节上市,大赚一把,令我们的胃猝不及防就受了伤。
孩子从小就被我们以爱的名义占有,成为了我们的私有物品,而不自觉。
他们一旦背上书包就像驴上了磨盘的套,各种营养各种接送各种补习特长班,千般呵护,只为能让他们冲上高考独木桥,在千军万军中杀开血路,为我们光宗耀祖,替我们圆梦。
一个本应回归平静本义的高考兴师动众。家长冒着毒辣的阳光陪考考场门口,如云的志愿者公益助考,除了陡然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于独立于公平,又有何裨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演艺明星为出名不择手段,烧香祈愿、改名字,甚至不惜曝光自己隐私,来为影视增加收视率而大肆渲染。
追不上心灵的脚步,如行尸走肉,疲惫而无目的,每一步都非常艰辛,而又十分可笑。
04
造成心灵与脚步异位的结果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甚至是不讲诚信,让每一个社会人内心恐慌,人人自危。
也会产生更多的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吞食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欲壑难填的黑洞。
关于心灵与脚步,有许多充满思辨的现象值得我们静下心来,闭门反思。
微信平台的发展似乎让更多的人发现了出名的机会,于是几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全民人人成写手。
错别字,病句都校不出就争先恐后上稿,没有稿酬不要紧,即便靠人打赏与平台平分浪费人脉欠人情也要上,凸现自己的急功近利,让人不可思议。
摈弃物欲,放慢脚步,彼此等待,让身心合二为一,才是对症的苦口良药。
让心灵与脚步谈一场永远的初恋吧,同频共振,如影随形,宛如一人。
唯愿这个心手相牵的恋爱,没有最好,只有刚刚好。在人生的旅行中,快乐相伴。
-END-
作者简介:张中杰,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格律诗学会会员。诗歌、散文、小说和杂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党建》《诗刊》《知音》《杂文选刊》等,多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