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砍头小史》,弗朗西斯·拉尔森著。有了换头术的设想,砍头在今天似乎没有那么惊悚了。那么,历史上人们是怎么看待砍头这件事的?这是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拉尔森感兴趣的,她这本书从克伦威尔那颗被一枚长钉洞穿的头颅写起(它的某一任主人喜欢带着它去赴早餐会),一上来就勾起了读者的八卦之心。
《深阅读》,斋藤孝著。针对当下普遍的“浅阅读”现象,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孝提出“深阅读”主张。“如果书读的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只能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彼得·梅尔著。“和好吃的、好喝的打交道好像容易引出人性善的一面。很难想象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会愿意花上许多时间,捣腾出能给他人带来满心愉悦的东西。”法国人太爱吃了(也许只有中国人可以一比),比如,为了吃到美味的蛙腿,吃货们专门赶到法国东北部的孚日省,加入蛙腿爱好者协会。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著。“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 (帕斯卡尔)看完之后,被穿着粉蓝相间的睡衣,心满意足地待在自己房间进行“卧室之旅”的塞维尔·德·梅伊斯特圈粉了。他提醒我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造房子》,王澍著。“原来啊,你在东南的时候,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这是东南大学一位教师对学生时代的王澍的描述。如今,他的劲儿还在,但外表变得温润平和了。他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而每次造房子,其实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奢侈的女人》,巫仁恕著。台湾学者巫仁恕曾著有《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本书同样探讨消费文化,只是研究目标锁定在江南妇女上。明清之前奢侈消费是上层社会极少数人的专利,明清之后普及到中下层,而妇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士大夫把人们对时髦服饰的追逐称为“服妖”,甚至认为与国家兴亡有关。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詹姆斯·沃德著。今天还有多少人用纸和笔做记录?多半都用手机代替了。所以,这是一本重点在于怀旧的书,作者是文具控,他要通过对铅笔、回形针、图钉、订书机、便利贴等文具的演化史的回溯,来寻找同好。看看书中的章节名——“我谈了场恋爱,不过对象是张纸”,文具控一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