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 晨
越野车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公路疾驰,载着我们一行在西部黄土高原的皱折里蜿蜒前行。正值盛夏季节,路旁高坡低谷上一片绿荫掩映,郁郁葱葱,宛如穿行在一条如诗似画的长廊里。渐渐地,车速减慢了下来,车窗外出现了一座仿古建筑的城门,前面站立着一尊身着铠甲、持剑叉腰的古代将军塑像。
随车陪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吴起到了!”
“是吗,这就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吴起县啊!”我紧贴着车窗玻璃,兴趣盎然地向外观看着,不由地暗暗哼起了那支著名的歌曲: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分别与定边县,志丹县,靖边县和甘肃华池县相邻。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相传战国时的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他而命名为“吴起”。
虽说这里是因一位古人得名,但我抑或像我一样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人们了解吴起县,大多并不是由此而知,而是得益于前边所引述红歌中的歌词。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将军,以澎湃的激情、珍贵的记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挥笔写下了脍胵人口的《长征组歌》。其中第七首就是《到吴起镇》,表达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的欢快心情。
吴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风雨征程上,成为一个永恒的坐标。
多少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年,成长为保家卫国的人民空军战士、肩负反映现实责任的当代作家,直到两鬓染霜的年愈花甲之时,均未有机会前往这座闪烁着朝霞般红光的城市,参观瞻仰它的风采。这一次,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应邀参加全国林草先进单位采风活动,终于有缘到吴起了!因为,英雄的吴起人民没有躺在功劳薄上沾沾自喜,而是在新的时代里做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新贡献!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
封山禁牧从吴起开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
这就是今天的吴起,这就是与时俱进、再立新功的吴起。先烈回眸应笑慰,长征自有后来人。越野车像是了解我们的心情似的,一路欢歌,风驰电掣,直接开到了“退耕还林展览馆”门前。
它,坐落在距离县城约一公里的一个山沟沟里,四面青山,苍翠欲滴,仿古建筑的屋顶,大写人字型的门楣,既像是山林坡地,又像是尖尖树冠,寓意着树木参天,护佑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排玻璃幕似的大门墙体,阳光下闪闪发亮,映照着对面山峦上一片春意盎然,仿佛青山绿水延伸到了展馆里。我们下了车,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走进了一段沧海桑田的峥嵘岁月……
退耕还林?这是一项什么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一些从未接触过农林业,抑或没有了解过此类事业的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神秘而珍贵的话题。如今,我也只是自接受了采风邀请,真正做了些案头准备,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心中才有了基本的概念。
千百年来,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等原因,陕甘宁一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作为陕北延安地区的吴起县尤甚。一句句民谣道出了这里曾经的自然风貌:“一年一场老黄风,从春一直刮到冬”“山是和尚头,沟是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
远得不去讲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那时候虽说也动员村民们植树种草,但传统的粗放式的开垦、放牧,仍然让这片土地上“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栽树树无影”,“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场山水满沟泥”。当时的山山岭岭,沟壑纵横一片土黄,如同大山被撕裂了衣衫似的,赤身裸体,暴晒在炎炎烈日之下,袒露在狂风暴雨之中,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这样的田地怎能养活一方人?贫困、落后的帽子一直戴在他们头上。要知道,这可是曾经勒紧了腰带,捧出仅有的小米黑豆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延安老区啊!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正是从这里的黄土山道上,一步步走上了宽广的北京长安大街啊!当年,可是他们把“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啊,送他上战场……”
莫非是曾经的红色根据地人民,奉献了太多的殷红的热血,使这片山山水水变得如此苍白、灰黄、惨淡?尤其是大自然造就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山坡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农民只求产量不惜毁林增田,加之大撒把式的放羊,羊子四个蹄子就像四把剪刀,一张嘴又是一把刀子,一遍过去连草根都“铲”得干干净净。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一辈辈,一代代在“穷窝”里挣扎。
穷则思变。中国共产党人绝不能让革命老区,沉陷在大风肆虏、飞沙走石的黄土坡地里不能自拔。1998年初春,时任县委书记的郝飙怀着彻底改变吴起面貌的雄心壮志,带领一班人深入村村镇镇、沟沟峁峁走访调研。当来到铁边城镇杨庙台村的许志洲家时,发现他把原来的土山羊换成小尾寒羊,不再上山放牧,而是自己种草圈养,一只小尾寒羊的价格是土山羊的10多倍,既不破坏山林又增加了收入,思路大开。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他们决定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县整体封山禁牧,彻底修复生态、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准上山放羊了,不种庄稼栽树种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起初,许多不理解这项政策的农民跑去责问书记郝飚:“老祖宗几辈都放羊,凭啥现在你就不让放了?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你要不说出个道道来,咱就把羊子赶进你县委大院来。”
郝飚不着急不上火,笑咪咪地给来找他“算账”的群众算了一笔账:以吴起的自然环境,18亩天然草场才能养一只羊,但人工种植的草场,一亩就可以养两只羊,相差了几十倍啊!继而语重心长地道:“你说老祖宗几辈都放羊,那你富了吗?你要是富了,就按你的路子走;你要是没富,就按我的路子走!”
一番掏心窝子的话,犹如一把管用的钥匙,打开了群众将信将疑的心锁。就这样,当年吴起一次性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全部改成了舍饲。转过年来的1999年,全县又一次性退了25度以上的坡耕地155.5万亩,实现了全县整体封禁的目标。
这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延安视察,听了吴起县的汇报,大加赞赏,认为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改变穷山恶水的成功之路。他站在宝塔区燕沟流域的山上,感慨万千地说:“当时延安这么一点地方、这么一点人,养活了那么大的革命力量,最后夺取了全中国。但是,我们也把你们的树林子给砍光了,现在要还这个债,要把这个林子再造起来!”
紧接着,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治理方针,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植树”,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同时制定了退耕还林每亩国家补助160元,成林看护费每亩13元的优惠政策,更加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纷纷主动将自留地让出来,种草植树。从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口号响彻九霄云外,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从“红色圣地”展开,席卷长城内外。
吴起,这个由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又带动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开始了一场新长征!
这些珍贵而难忘的历史场景,十分清晰地展示在“退耕还林纪念馆”里。我们轻轻移步,慢慢观看,细细品味: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形象、具体、直观地还原了退耕还林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广大山区农民让荒原变绿洲的丰硕成果。尤其是那两幅前后对比的航拍图:20多年前的吴起县域,荒山秃岭了无生气;20年后同一个地方,绿树成荫生机勃勃。此时无声胜有声,历史见证最有力。
年轻的女讲解员充满感情地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面积190.67万亩(退耕地99.28万亩),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9.1亿元,有22876户105426人享受政策,户均领取补助资金83494元,人均领取补助资金18117元。是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县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
太好了!何止是吴起啊,在这座全国唯一的退耕还林展览馆最后部分,我们兴奋地看到整个延安市、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坡耕地占多数的省份,从黄土高坡到半黄半绿,再到一片深绿,犹如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只不过是从红旗飞扬的革命火焰变成了春潮汹涌的绿色波涛。加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号召,人们乘势而上,许多连绵的秃山荒岭不见了,万水千山一片绿,祖国永远是春天……
当天下午,延安市和吴起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简称“退耕办”的同志们,又专程陪同我们来到退耕还林先行村、示范村---吴起街道办南沟村参观走访。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村庄,坐落在黄土高原白于山腹地,总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320户1320人。沟壑纵横,山环水绕。
如果不是预先知晓前往县城东南部的小山村,我还真以为来到了塞上江南,抑或是戈壁绿洲。眼前的情景令人大开眼界、美不胜收。一片片果园一丛丛灌木,一湾湾湖水一条条游船,一辆辆大巴一群群游客,还有那如同荡秋千一样的水库网红桥,随着一声声吆喝,游人们欢声笑语直冲蓝天。一曲诞生在我家乡齐鲁大地的民歌,情不自禁地回荡在耳畔: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虽说它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描绘了解放区的人民热爱家乡、踊跃支前的场景,但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有恒久的命力的,歌曲中那赞美大好河山的歌词、热情奔放且悠扬动听的旋律,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今天的南沟村、歌咏这里的村民们!
在村委会里,我们见到了原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吴起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的闫志雄。他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早在1996年就当上了南沟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经历了整个退耕还林、沧桑巨变的全过程,说起来如数家珍,历历在目:
“那时咱村人均土地不少,有十几亩,可一多半是20度以上的坡地,靠天吃饭,苗子出不了地皮就完了,就又开垦荒地,越垦越穷。开始搞退耕,大部分人想不通,说什么:‘今年没粮食,明年没性命。你是皇帝?不种庄稼,国家能给你补偿?’有的妇女就嚎了:‘来年吃草啊?’郝书记、韩县长来到南沟拍着胸脯讲:‘你要相信共产党,一定补偿!’果然,当年退耕补偿一半小麦一半玉米、小米,后来一亩地160元现金。我腰杆就硬了,全面推开,荒坡全部种树,保种保活……”
就这样,南沟人从利用中德合作造林项目试点起步,继而成为吴起县退耕还林的“第一村”。随后他们成立了吴起县林海公司,带领全村老百姓植树造林,不但使南沟村的林草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还为周边的兄弟县乡植树造林提供服务:“我们最早的打算就是把山搞绿了,让生态环境变好了。2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得到了绿水青山,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真金白银……”闫志雄指着窗外的红花绿树,眼里心里全是满满的成就感。
是的,如今的南沟村巧打“生态牌”,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将脱贫攻坚与深化林改、加快生态建设、培育富民产业结合起来,创新推出一系列生态扶贫举措,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他们以南沟水库为依托,抓住乡村旅游这个劲爆点,成立了吴起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南沟旅游度假村,重点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先后开发了水库乐游园、荷花塘、苹果采摘园、四季花卉观赏区等生态休闲项目。同时建设了不忘初心南沟革命斗争纪念碑、村史馆、民俗园、生态广场、烽火观景台、黄河水车、家传美食文化街等人文景观。把风景变成产业,让美丽转化成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2016年,国家‘三变’改革政策下来后,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我们村‘两委’商量,能不能抓住政策机遇,把村上闲置土地流转回来,把农民的沉睡资金利用起来,鼓励村民入股分红,大家合伙干。”闫志雄说:“为此,村上制订了以‘党建引领、企业带动、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为整体思路,创新推行以三带引领、三变支撑、三联助力、三产融合为主的‘四个三’发展模式,助推南沟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总之我们这模式就是集体经营,人人参与,共同受益。现在也正是旅游旺季,公司一天就收入2万多元,我们原来只剩五六户人的村子,现在有60%的村民都返回来了,有开宾馆的,有开船的,办农家乐的……”
说话间,工作人员端上来一盘盘红瓤西瓜,闫志雄书记打住话头,热情地让大家吃西瓜解解暑。可这时的我们已经被美丽的南沟强烈吸引了,再也坐不住了,一个个连声地要求:“趁着太阳还没落山,你领着我们上山看看吧!”
“好,咱这就走!”年愈五十却精力充沛的闫志雄一跃而起。
山顶上,依托古时烽火台旧址建造了一处观景平台,周边则是一片山地花卉种植园。为此,南沟人开辟了一条旅游路,配备了观光电瓶车,上下游客络绎不绝。闫书记专门要了一辆观光车,陪同我们一行沿着水库、山路,盘旋而上。嘿,犹如毛泽东主席当年写下的诗句:“一山雄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车到山顶,举目四望,万千景色,尽收眼底。
不用说,闫志雄又给我们当了一回导游员,指着脚下的沟沟岭岭说:“大家看啊,这里位于整个景区的西山,以牡丹芍药为主,利用山地坡田,结合当地传统种植业品种,分别种植了油菜、葵花、荞麦等有观赏与采实价值的作物,另外我们还引进了外来的薰衣草,加上成片的桃、杏、苹果等树木,是一个春观花、夏看绿、秋赏叶的好去处……”
“好啊!眼见为实,退耕还林示范村,名不虚传。”
站在白色木栏杆前,我们近观远眺,心潮翻涌,只见一片片山色青翠欲滴,一处处湖水碧波荡漾,整个大地犹如一幅幅油画似的。时值傍晚,在夕阳的照耀下,林海中泛着金波,绿毯上映着红光,五彩斑斓,光彩夺目,怎一个“美”字了得?! 新时代的南沟村,正在为世人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如果说,美术绘画中的红、黄、青为色彩三原色,可以混合调出所有颜色的话,那么眼下我们看到的大地调色板应该怎样理解呢?蓦地,联想起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我的眼前一亮:这里是当年刘志丹“闹红”的地方,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红旗猎猎漫卷长空;但因了天文地理的种种原因,水土流失,荒山秃岭,一片片黄土养不下人;如今,党和国家关心备至,退耕还林政策好,人民群众焕发了冲天的干劲和创造力,春深如海绿满天涯。
红、黄、绿,这就是吴起的色彩!这就是延安的色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新中国的色彩!只不过“三原色”的意义应该有所新解:那将是永远的红,金子的黄,醉人的绿……
2019年8月至9月写于陕西吴起、山东青岛。
作者简介:许晨,山东德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