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韵
烈女祠,又名“圣母祠”,位于山西盂县城东北五华里的水神山中。这一带,峰峦耸立,山谷纵横,松柏苍翠,景色绮丽,为旅游之胜境。
这里所说的“烈女”、“圣母”,是指后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相传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做了皇帝之后,秉性刚强的柴花公主,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深感无能为力,却又不愿寄人篱下,就愤然携带几名奴婢,逃出汴京,隐匿于水神山中。后视复兴无望,就在附近一株枣树下殉节自尽。后人感念其忠烈气节,特建祠以示纪念。
烈女祠,整个建筑由低而高,依山傍壁,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低错落,虚实相交,布局极为奇妙。加之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如海市蜃楼一般。
祠庙座西西东,高低层叠,沿中轴线组成一组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群。整个祠庙,由四所殿院构成。
位居首位的下院,名曰“灵宫殿”,殿堂规模不大,却雍容典雅,玲珑别致,独具特色。
位于灵宫殿背后高处的上院,建有造型古朴的钟鼓楼和过庭。庭内有泥塑骏马及马童之立像。马童腰阔体壮,扬鞭催马;骏马昂首长嘶,四缔飞奔,形象之逼真,塑技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院之南北两侧,各设配殿三间。院西正中,为烈女祠之正殿。正殿之间,建于高约一米的台基之上,面宽二十余米,进深九米多,鸱尾高约九米,单檐五脊顶。其斗拱形制多样,飞檐突出,梁架举折平缓,卯榫严实,鸱尾和脊刹均为琉璃质,十分精致美观。殿内雕梁画栋,具有宫廷建筑之特色。神龛之内,正中为圣母像,两侧有十余宫娥、彩女服侍,均为泥塑。圣母盘膝端坐于莲台之上,面容慈神釆奕奕,身高约一点五米。宫娥和彩女有坐有立,或手托玉盘,或肩搭香帕,形象逼真,神情各异。供台壁上,书有“石台内系圣毋之真体所藏,后人修葺不可轻动”的文字。殿内两侧壁面,绘有彩色壁画,其山水人物,云龙花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正殿之北,有僧院一所,建有僧宿三间,丹幛、罗围,极为静雅。
正殿西南山腰,建有一楼,为二层木结构,亭亭耸立,古朴雅致,名为“抱泉楼”。楼前石缝,有一棵枣树,躯杆盘虬,老根突起,传说为柴花公主自缢之处。楼下有泉,碧绿如蓝,深尺余,名为“捞儿泉”。旧时,无子女者来此捞取石子,希求圣母恩赐儿女。楼上有一凉亭,系华盖式,专供游人休息。楼内四壁,写满历代文人墨客所提诗赋。清人赵嵩年曾作诗一首。题为《登水神山抱泉楼》,诗云:“楼抱清泉松抱楼,泉中交影斗龙虬。草萦危石柔台滑,云幕飞檐曲径幽。但使真心留五代,岂知山色秀千秋。芳名惆怅埋青史,藻井朱栏任眺游。”
烈女祠内,碑碣如林,多为明、清所造。有一石碑,为金泰和二年(1202)所立,由当时盂州刺史程明德撰文并书写“题记”,刻工极为精湛。这通石碑,表明烈女祠最迟为金代以前创建。
正殿之西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溶岩缤纷,怪石嶙峋,名为“修真洞”。依洞建有小庙两座,内有泥塑神像数尊,俊逸传神,别具风格。站在庙鸟瞰,烈女祠之山门、牌坊、殿宇、亭楼、僧宿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