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到了!一中午的车程,终于到了!远远地,看到那形似麦垛,山顶青绿、山体黄褐,茕茕孑立的山峰,我在心里告诉自己麦积山到了。
脚踏在天水麦积山下的土地上,我确信,在这个国庆假日,在我的鼓动下,我们一家三口真的已经来到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瞻仰石窟艺术、领略雕塑文化。
站在山脚仰望,陡立的崖面中央三尊大佛阔面大耳、低眉垂目俯视众生。佛像左右,栈道平行的、陡立的、折尺的,交错于崖面之上,修建于石窟边缘。栈道上游人密布,似小小的火柴人。大大小小的石窟密集如蜂窝,又像一个个小小的火柴盒吸引着远近游客汇集在狭窄、险峻的栈道上。
我们随人流检票进入景区栈道一号线,前面的游人像一条长龙缓缓移动,不时停下来好久不动,大概是栈道太窄,游人太多,参观太仔细而不断滞留的缘故。耐着性子等待又等待,半个小时移动了不到五十米。询问工作人员才知道一号线不仅可以参观石窟,还可以登到最高处一览众山小,因此游客量大。二号线国庆期间可以看到平时不开放的很有价值的石窟,值得观赏。权衡时间,我们只好放弃一号线进入游人较少的二号线。
爬上陡峭的阶梯,每一平台处有若干龛窟。大大小小的龛窟有朱红门窗相护,铁纱相隔,大概是为了避免游人触摸。游人只能透过铁纱观赏龛内神像。也有一些石窟无门窗或门窗敞开可以毫无阻碍地观赏塑像。那些神像高的达十几米,矮的仅有一尺左右。细看那些塑像,有的面容饱满、气度豁达、神态安详,有的慈眉善目、笑意微露、神态娇美,有的圆脸厚唇、体格敦实、淳朴憨厚,有的纯真顽皮、憨厚可爱、情趣横生,有的双目圆睁、肌肉健美有力、高度夸张……这些塑像几乎都双目微微下垂,似俯视众生,又似会心微笑,观之心生愉悦。尤其是四十四号佛像,据说是以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为原型塑造的。她恬静而温和地微笑着,细长的眼睛微微低垂,笑容似乎刚刚绽放。她用微笑抚慰着你,让你那么安心、那么放松。她默默地赞赏着你,却又不只是赞赏你。她的周身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美。多么深入细致地观察,多么小心翼翼地雕琢,才能塑造出这么完美的作品,使人如沐春风。我不禁为一千多年前的能工巧匠拍手叫绝。
西汉末年,佛教故事和以佛教本身为主要内容的雕塑艺术传入中国。麦积山石窟的开凿修建始于与东晋并立的后秦,大兴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和修缮。现存的塑像无声地讲述着西方佛教文化、雕塑艺术和东方文化的融合。我们从佛像的圆润饱满可以看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子,从佛像的清秀俊美可以看到北魏士大夫的形象,那些或甜美,或憨厚,或顽皮或灵动的塑像似乎又有芸芸众生的容颜。那千龛万窟中的造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中西结合、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的结果。那些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麦积山石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陈列馆。”
站在栈道上,脑中还思索着泥塑艺术的发展。抬眼,周围群山色彩斑斓,景色宜人。初秋时节,绿色的山峦这儿一片浅红、那儿一片深红,这儿一簇黄色,那儿一簇褐色,丰富的颜色喧闹着寂静的山峦,护卫着麦垛似的麦积山,护卫着千年石窟。千年前的僧侣、工匠,投入了多少虔诚,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艰辛,具有多么惊人的毅力,才能在这陡峭的崖壁上塑造出这么让世人震撼的作品。时光见证!苍山见证!
天阴沉沉的,我期望的麦积烟雨没有看到,但是,那精美绝伦的塑像艺术和塑像文化足以让我回味一生。
【作者简介】:史英杰,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职工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