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的关系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我害怕妈妈,不理解爸爸。小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父母的附属品,要对他们言听计从才能看到他们的笑脸。
六岁的时候,和爸爸上街他给我买了一个小玩具,是会跳的小人。回家后我玩了一会儿听见妈妈回家的声音,就赶紧把小人藏起来。因为她生气的时候会把我连人带玩具扔到家门口,还让我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还给她再滚蛋。有一次,我阿姨的儿子来家里玩时翻出了那个小玩具,眼见妈妈就要进来了,我慌张地拿着玩具跑到阳台上扔掉它。虽然我很喜欢玩具,但我很怕妈妈生气。
八岁那年,妈妈向爸爸抱怨,为什么我那么内向,别的孩子想要什么都会直接说,我从来不主动要求什么,也不会撒娇,跟他们一点也不亲。得到暗示的我,在一次逛街时跟爸爸说我想要买遥控汽车,爸爸说人家是考到100分才买的。十岁那年我想要一本琴谱,因为幼儿园接触到电子琴的我想进一步学钢琴,但是他们说家里太小放不下钢琴。十二岁那年,在他们的要求下我学了软笔书法,可没有人问过我喜不喜欢书法。我要做的只是完成他们下达的命令。
童年里,除了那本琴谱,我从未向父母主动要求过任何东西。我只是接受,喜欢我就开心,不喜欢我就装作很开心。但我会偷偷地存钱,偷偷地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妈妈问起,我就说是同学送我的。一直到我上高中了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里买了一个特别的试卷夹。回到家意外地看见本以为在上班的妈妈,我还是会心里咯噔一下,然后故作镇定把试卷夹换另一只手拿,从妈妈看不到的视线里带回房间。
因为小时候活得小心翼翼,所以长大后我很会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我心里有数。我很早就明白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入戏就尽情演,出戏就做自己,可以自由切换状态。如果本该投其所好而我却嗤之以鼻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这件事我不在乎。
但是爸妈是我在乎的人。虽然他们并不懂教育,不懂怎样和孩子沟通,但也用了他们认为对的方式将我抚养成人。
成年后的我在家庭关系里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就像他们曾经不知道怎样和我沟通一样。十三岁那年,妈妈开玩笑问我如果和爸爸离婚,我想要跟谁过。我说看谁背叛谁吧。后来他们真的离婚了,不过那时我已经成年了,不存在跟谁不跟谁的问题。我只有过年跟谁吃年夜饭的问题。
我经常可以见到妈妈,因为她生活在我所在的城市,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可以见一次爸爸,有时候也见不到,因为他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不能相聚。
我每次见妈妈她还是跟从前一样,数落我吃太少,不吃水果,房间太乱。然后卷起袖子帮我做饭。看着妈妈微微佝偻的背,我觉得再也不用怕她了,因为我有经济来源我不需要再讨好她了。
可那一刻我并没有很开心,因为我要的不是比她强大,而是和她平等地对话,像朋友那样。我希望我们彼此尊重,谁也不是谁的所有物。
当你和一个人争论的时候,谁能不卑不亢,语气和缓,谁就赢了。我可以对同事对陌生人做到这样,但对爸妈我永远也做不到这样。因为我心里有他们,他们一表现出“你真没用”的样子,我就想哭。“是我做的不够好,所以爸妈才不满意的。”我曾努力地成为父母希望我成为的样子。
父母感情有问题我在初中时就发现了端倪,有一次妈妈给大姨打电话,我听到她说“怎么办啊,孩子还那么小。”也许父母是因为保护我才等到我成年再离婚吧。
进入社会以后也慢慢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工作已经很辛苦了,面对孩子做不到微笑和关心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能保证健康长大,能供孩子上好学校,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个年代,物质需求还是远大于精神需求的吧,父母意识不到我的心理问题也很正常吧。
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吃苹果,妈妈总会把整个苹果洗好规定我必须吃完,有时会一片一片切好装在盘子里。但我总会偷偷倒掉拿空盘子交差,因为我不喜欢苹果带着青草的味道。
长大了,没事就买个苹果吃吃,说不清是为了补充维生素,还是怀念那已经回不去的小时候。
毕业一年后的春节我用自己的工资给爸爸买了一个iPhone6,第一件事就是帮他注册了微信号关注了我的公众号。也许每个孩子的心里还是会渴望父母了解自己吧。但妈妈不知道这个公众号,因为她到现在还反对我玩社交软件,反对我发照片到网上。解释不通只能掩饰。
我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和父母沟通,但这并不阻止我爱他们。他们永远都是我的父母,我也永远都是他们的孩子。我会努力赚钱,尽可能为他们的晚年创造安稳的生活,就像曾经他们对我做的那样。
但人终究不只需要物质,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父母面前讲讲我自己,讲讲我的生活,是我自己创造的生活而不是被安排的生活。我也想听他们讲那些不容易的过去,那些我所不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