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娃娃家的
1
小镇上,木瓜开花了,娇艳欲滴,整片的灿若云锦,似桃之夭夭,又似梅之灼灼。春天被点缀的花枝招展,整个小镇都溢满了美的气息,人也似乎都多了一分好心情。欣赏花儿的游人,川流不息,有点节日里的热闹;女人的鞋跟高高,敲在老街上的青石板上,滴滴答答的,清脆,像三月的雨;花丛中的姑娘们,叽叽喳喳,盖过了嗡嗡的蜜蜂,热闹着,像一片莺歌燕语;孩子们已经跑成了一朵云,飞在花间树下,年轻的妈妈,忙着拍照,有点自顾不暇。
小镇是我的家,它在青龙山下,春天,小镇就是木瓜花开的天下。小镇还有个时尚的名字,新田镇,不久前,她还举办了一场木瓜节,隆重且热闹。
木瓜是小镇的特产,最早出在镇边上不远的华佗岭,小镇因此而闻名,被冠以“中国宣木瓜之乡”的美誉。我们这些小镇长大的孩子,向朋友介绍家乡时候,搜肠刮肚,“宣木瓜,知道不?就是产自我们那里!”说完后,有点骄傲的感觉。
2
木瓜成熟后,像个榆木疙瘩,是你想象中那个呆呆的样子。可是,木瓜花开的时候,那又是另一种风情,木瓜又叫贴梗海棠,蔷薇科的一种,既然有海棠的名字,你就知道她一定美的不要不要的。其实,木瓜虽然称为贴梗海棠,但是她的花某些时候更像梅花,都是早春的时候,先开花后着叶,猩红色、粉色、白色,不熟悉的人还真分不清。即便是分的清楚的人也有时刻意把木瓜花当成梅花。
宋代的宋伯仁画的一手好梅花,专门画了一个《梅花喜神谱》,这本专门刻画梅花的画谱有一一幅画很有意思,画作的名字叫:木瓜心。画面虽然简洁,但是传神,寥寥几笔,生机盎然,细看,还真的是我们常见的木瓜。这很有意思,说明古人许多时候把木瓜的花当成梅花对待。
然而,更有意思是这幅画边上题有这样的一首诗:宛陵有灵根,圆红珍可芼。卫人感齐恩,琼琚未容报。诗歌很直白好懂,不难理解,说它有意思是因为点出几个要点:
一是点出木瓜出在宛陵,这很值得关注。因为,现在所有人介绍宣木瓜都必写:“《本草纲目》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故有宣木瓜之称。”好像说宣木瓜的由来是因为李时珍说的一样,而《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明朝万历1590年编写的,可是这首诗歌和画作是宋伯仁在南宋嘉熙1240年出版,他是河北人,形容木瓜用“宛陵有灵根”,可见“宣木瓜”之美誉肯定在南宋就得以广为流传。
二是指出木瓜另一个用途——“灵根”。木瓜作为贴梗海棠,不仅果实是药物,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观赏价值,木瓜树桩就是很好的盆景材质,说其为“灵根”,当不为过。喜欢盆景的人大都知道“十八学士”的说法,海棠就是盆景中的“十八学士”之一。
三是介绍木瓜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诗经·国风·卫风》里有《木瓜》一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说明诗中的木瓜就是指现在的宣木瓜而不是番木瓜,因为现在所说的番木瓜是十七世纪才传入我国。大学者胡适先生也考证这个木瓜不是我们日常喜欢吃的番木瓜,理由是因为那玩意太重,用手投的话容易砸伤人,哈哈哈,想来,大学者的思维也是爱死人啊。
3
不过现在人对宣木瓜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女人们熟悉的水果木瓜其实是“番木瓜”,两者之间一点关系没有。不像番木瓜的又香又甜,宣木瓜直接食用肯定不行,很涩。小时候,家里没有水果吃,母亲看见我们馋,摘来成熟的木瓜,切片后用糖浸渍两三天后,倒也能入口,但是和真正的水果比起来还有些差距。后来有个企业,开发了一种宣木瓜果脯,尝过,并没有很有趣的味道;倒是这企业开发的宣木瓜干红酒风靡了一段时间,某一刻似乎让我们对宣木瓜的未来充满了期望,然而,一念之间,物是人非了。不是说了投桃报李、投木瓜可以报琼琚的吗?怎么会这样呢。
宣木瓜作为药材,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造福过宣城人民。但是作为贡品一千五百年,成了宣城人民的沉重压力,折磨着宣城人民。嘉庆《宁国府志》载:“宣城县岁贡木瓜上等一千个,中等五百个,下等二百个,又干瓜十斤,俱解礼部”,这实在让人吃不消。
斗转星移,如今的宣木瓜是宣城的一个知名农产品,而新田镇现在是全国的“宣木瓜之乡”,木瓜彻底造福人民。但是,宣木瓜在新田这些年也是起起落落,虽说不是鸡肋,但是肯定不是鸡大腿,无论是种植的面积还是总体的产量都有很多的文章可做,距离一个成熟的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依托木瓜做好乡村旅游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推介。好在有一些像华佗岭中药材公司这样的企业和新田政府还在一如既往地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发展工作,这大约也是宣木瓜的幸事吧!
4
“天下宣城花木瓜
日华沾露绣成花”
木瓜花开的时候
我在新田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