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想》,扎迪·史密斯著。“广泛阅读好比均衡饮食:如果你的句式太松松垮垮,就读一读文辞肥腻的福斯特·华莱士吧,再读点卡夫卡,充当粗粮。如果你的审美过于精细,面对白纸无法落笔,就别再担心纳博科夫会说些什么;拿起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吧,他是以实质胜过风格的守护神。”
《在全世界迷路》,角田光代著。角田光代20岁时去过一次纽约,当时觉得一点都不好玩;19年后再去,感觉完全不同,也渐渐了解自己年轻时为什么不喜欢纽约:没有眼光、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没钱、没有从容不迫的心态。由此她才理解开高健这句话:“带着一颗少年的心与成人的钱包去旅行吧!”
《在全世界迷路》,角田光代著。角田光代20岁时去过一次纽约,当时觉得一点都不好玩;19年后再去,感觉完全不同,也渐渐了解自己年轻时为什么不喜欢纽约:没有眼光、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没钱、没有从容不迫的心态。由此她才理解开高健这句话:“带着一颗少年的心与成人的钱包去旅行吧!”
《戴眼镜的女孩》,莫迪亚诺著,桑贝绘。妈妈在纽约,小姑娘卡特琳和爸爸在巴黎第十区度过了一段日子:没有起伏的情节(其实可以有,但莫迪亚诺没展开写,比如爸爸到底以什么谋生,卡特琳的跳舞老师为什么要假冒俄裔?),只有一些平常生活的细节(爸爸在打领带时说:“人生,敬你我!”)。
《比虚构更离奇》,恰克·帕拉尼克柱。“假如你还没有发现,请允许我先剧透:我的所有作品讲的都是孤独者想方设法和他人发生关联。”本书是帕拉尼克的非虚构文集,写他认识的各色人等,以及那些独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当然,再没有比这更适合的书名了:现实远比小说离奇、疯狂。
《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川村元气著。男主30岁,魔鬼告诉他时日无多,他死前想做的十件事包括:从喷射机跳伞;攀登圣母峰;开法拉利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狂飙;吃满汉大餐;穿钢弹机器人的装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情;和风之谷公主娜乌西卡约会;在大雨中躲雨,遇到以前暗恋的学姊……你的呢?
《爱因斯坦的梦》,阿兰·莱特曼著。阿兰·莱特曼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某天坐在办公室时,突然从他脑子里蹦出一个组合:爱因斯坦的梦。他觉得,这两个词象征了人类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永恒的挣扎。于是,1991年,他以此为书名,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虚构了30个关于时间的梦。
《云去云来》,林青霞著。林青霞说,宋代词人蒋捷的《听雨》是自己内心的写照:“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对她而言,到了“鬓已星星”的年纪,历尽人生的甜酸苦辣、生离死别,心境渐能平和,能够看本好书,与朋友交换写作心得,已然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