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休息一天后,昨天去游了一场泳。
快到时,隔着草坪看到游泳馆落地玻璃幕墙上的雾气,心中窃喜,以为池里的水会很暖和。
没想到还是冷。
在下水的那一刻,要憋一口气,打一个冷颤,这个季节来游泳真的需要一点勇气。
好在进水,尤其是把头也没到水中,接受了最初的冷刺激过后,也就好了,一旦游动起来就根本不会在意水温了。
通常恒温游泳馆在冬天的室内气温30度,水温28度。凭感觉,这里可能比标准要低一两度吧。
唯一好处,那就是让你在水中不能停,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觉得冷。
我慢慢地游,至少可以保持体力。
每次游过去都是自由泳,游回时,蛙泳和仰泳两种姿势轮换着游。
我游得不快,50分钟的时候大概游了八个来回,那就是800米。
自由泳的换气基本过关,偶尔水进到嘴里或者鼻子里,很快可以控出,虽然也会慌,但能够很快调整好。
虽然运动基础薄弱,幸而水感还好。
为了有针对性地练习,我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自由泳换气的资料,随时提醒自己。
一,身体的姿态。
要想有从容的两侧换气,身体的控制是基础,保持身体的平衡和伸展。找到“打腿”的感觉,身体的侧平衡、两侧平衡伸展对两侧换气是重中之重。
到底怎么练呢?我看资料中说要练“端枪”和“端枪”的各种衍生版,比如90°、45°端枪。“端枪”?我揣摩半天才恍然大悟。
据说最后要练到身体直,打水腿不下沉,从手掌掌心到大臂内侧、腋窝、胯部外侧都有水支撑的感觉。
水支撑?
这样的境界,我感觉得到,但还要继续探索。
二,换气的时机。
对此众说纷纭,推水的时候、出水的时候、移臂的时候、侧身位最高点的时候,我选择相信的是在另一侧送肩的时候。此时,前伸手轻轻触水,随着身体转动自然而然入水,入水后送肩,送肩的时候就是顺势转头换气的时机。
我试了试,送肩做到位头部会自然向另一边转,换气就变成了顺势而为,比刻意转头轻松很多。果然是有价值的经验!
三,充分的换气。
不要纠结第几次划臂开始吐气、不要纠结嘴出水时吹开嘴边的水,跟随身体的本能而吸气。吸过气转头入水后,嘴鼻开始吐气,要自己听得到吐气的声音。
我游的是轻松的巡航游,不需要刻意大口地吸气,轻松地吸一口气,空气中的含氧量便足够支持到下一次吸气。
四,左右侧换气。
我本来挺想练习右侧换气,但决定暂缓。目前自己的左侧吸气是强侧,那先把这个练好,然后再来练右侧。
当然,我也在找自己右侧换气困难的原因,可能是我左侧送肩不及右侧做得好。当我左侧吸气时,眼睛余光可以看到自己挥出的左臂其实还是很给力的,但为什么我就是不能右侧吸气?资料中说,左侧换气不顺就从右侧的送肩,身体的伸展找问题,右侧换气不顺就从左侧的送肩和身体的伸展找原因,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对比与试错中找原因,找答案了。
我相信最后我一定可以做双侧换气的。
资料中说,在吸气的时候,前伸手臂一定不要下压。我也谨记。
带着这些他人的经验与指南,在自己的身体上、行动中找感觉,希望自己能游得更好一些,更轻松一些,更接近鱼的感觉一些。
清澈温柔的水从四周八方包围我,它们托起我的身体,但也带着阻滞以及淹漫而来的威胁。身边时不时有人游过来游过去,他们带过来浪头、水花以及水中四处散漫与飘逸的气泡,听到哗哗的水声,甚至别人的吐气吸气的声音。
在水底观察身边游得好的人,看看人家是怎么游的。游得不好的,也会感佩他的努力,相信他会游好的。
在滑行中感受自己身体的轻盈,在慌乱里体会到自己身体的滞重,在两相对比中揣摩、捕捉最佳的姿势与最给力的动作。
其实,每一次游泳其实都是一次自我的探索,对身体的,对心理的。
所以我喜欢游泳,甚至可谓热爱。
我很珍惜自己居然还能产生这样的一份热爱,在人到中年之时。
我特别喜欢在蛙泳时,在把头埋在水里呼气的时候,透过泳镜欣赏泳池里的波光潋滟,顶棚投下的灯光会把人的身影投到泳池底,在那里可以看到一个正在移动的模糊人形,在人形的边界有一圈光晕,这是灯光与人游动时产生的那一圈水波合作而成的神奇光影效果。
很有趣。
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的灵魂突破了肉身的边界后的显影。
肉身沉重,灵魂轻盈。
池底的方砖也在水波之中摇摇晃晃,变形,再恢复,再变形。
突然想起初秋时分在汉街的OCE买的一款方格围巾,当时很是喜欢,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但并没有意识到,它浅浅的蓝色,和细黑条纹的大方格,竟然和池底的白色磁砖图案与池中水交相辉映产生的效果如此相似。
此时,在泳池中的我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想到那条围巾,便不由得感慨,原来所有的喜欢都是这样,不由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