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小区门外马路边众多小贩中的一个,卖菜。她长得很美。就叫她菜贩“西施”吧。
她来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快生意就红火起来。
她的菜与别家也没什么两样,都是些应时的普通菜,很随意地摆在地上。但是她的卖法与别人似有不同:
其一,态度好。买菜的人随便挑挑拣拣,她全然不管。她只管过称、收钱,同时微笑着和大家说话。有的人挑了半天,随手一扔,扬长而去,她也不在乎,脸上没有半点不高兴。
其二,灵活,舍得让利。她的菜的价格与别人也大致相同,但是,收钱时,一毛、两毛的“零头“统统舍去,很是大方。而且,若是跟她讨价还价,基本上不会被拒绝。如果还的价她能接受 ,她会爽快地说,行,依你。如果实在离谱,她也会先沉思一会,然后似乎很无奈地说,实在是不行,赔钱。 但是过称的时候,她会多给上一点,然后和颜悦色地说,多二两,这二两不算钱哈。总之,她总能让买菜的人觉得沾了点便宜,而且还沾得舒舒服服。
其三,每天收摊的时候,她的菜都剩的很少,她总是把不好存放的菜处理完再收摊。所以,每到最后,有些菜卖得特别便宜,这很能吸引那些爱省钱的大伯大妈。而她对这些人的态度尤其和善,没有一丝丝的鄙夷、不屑和不耐烦。这场景让人看了十分温暖。
她生意红火的原因 大概还因为她长得好看。高挑的个头,不胖也不瘦。水汪汪的大眼睛,精致小巧的鼻子和嘴巴。虽然成天风吹日晒,但是并不黑。头上总戴着一顶浅色碎花宽沿小帽,有点像俄罗斯舞娘。再加上,四十多岁的年纪,年轻人觉得她像个和蔼的大姐,上年纪的人觉得她就是一个脾气随和的街坊大妹妹。
所以,她的菜摊人气特别旺,除了来买菜的,还有领着孩子玩的、纳凉的、闲说话的,有些人干脆拿个马扎坐在她的菜摊旁边。附近的居民很快就从感情上接纳了她,把它当成了自己人。有两次,她连着几天没有来,等她再来的时候,好些人尽管不买菜,也会走到她的菜摊前跟她说几句话,问她为什么好几天不来。这时候,她的心里一定也是很温暖的吧。
而我与她之间,还有一份特别的缘分。去年的一天,有一次在她的小摊上买了几个西红柿,回到家后猛地想起来竟然忘记了给钱!急急忙忙返回去,说明缘由。她听后微笑着说,嗨!值当的?又跑回来。我说,哪能白拿你的东西?一件小事,本该过去就过去了,可是打那之后,再去她的摊上买菜时,她对我似乎格外照顾,也格外热情,我猜想她是因为那件小事记住了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次当她在钱箱里翻找该找给我的两毛钱时,我说,别找了。算了。她先是不肯,在我的坚持下,才作罢。打那以后我们之间就有了一种默契,该给她的零头她不收,该找给我的零钱我也不要,我们之间没了斤斤计较,也没了客套,自家人一般。其实我们连交谈都不多,她很忙,我也总是匆匆,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都认定对方是个好人,都小心地守护着好人与好人之间的这份美好。
好人遇见好人,并不难,因为好人很多。缺少的只是“遇见”。
【作者简介】陈晓丽,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