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题记
静谧的夜晚,挑一盏灯,手捧余华先生的《活着》,不知何时凝重的脸上已泪水纵横。面对至亲之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心如刀绞。轻轻合上书的末页,我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黑色封皮上那两个凸显的红色字体——活着,试图平复内心的那抹伤痛,可当我闭上双眼时,脑海中却时不时地浮现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并伴随着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时,他仍是乐观豁达地活着。
纵观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努力活着,有尊严的活着,也更想体面的活着。
都说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是保护环境的黄衣使者,但是你是否真正的懂得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起早贪黑,默默无闻?每当天空刚露一点微光,我们还在幽幽的梦境时,多少双布满老茧的手已经挥动着扫把在灰暗的灯光下不辞劳苦地工作。他们或许是因为年纪大而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或许是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在这座城市里站住脚跟,或许自己已是孤家寡人一个——
这座房子是由土坯材料建筑而成的,房子外则是一片古老的砖墙,上面盖有刻着花纹的墙头砖和枯萎的爬藤植物。院落里住着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虽然老伴刚过世不久,但在他的脸上已经看不出岁月沧桑的痕迹,深邃的眼眸中却倒影着活的气息。形单影只的他白天去饭店帮忙洗刷碗筷盘碟,虽工资微薄但也能混上“好吃好喝”;一早一晚便带上村里发放的清洁工具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将那条属于他的路扫了一遍又一遍……
有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不管你身居在喧嚣繁华的都市,还是独处在穷乡僻壤的村落,想必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曾遇到过这么一类“特立独行”的人:有的人穿着没有一件即像样又时髦的衣服,大部分的衣物也似乎是在大街上捡来的,腰间还系着自己编织的粗大腰带,背上的袋子里不知装有何物……有的人蓬头垢面,任由“青丝三千丈”,拖着那瘦骨嶙峋的身子将头埋在垃圾桶里翻来覆去的寻找填饱肚子之物和御寒之物……他们日日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然后,漫无目的的流浪,远方。
面对这类人我们选择“敬”而远之,当然也不会去想他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你可曾想过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中学时代我们曾学过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其中这样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以及两种人的人生归宿。生命只属于你自己,以后的路也将由自己去支配。
如今的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去学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日三餐,可以在温馨幸福的房屋坐地取暖,可以在阳春三月度假游玩……有的人为追求所谓的“幸福”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只记得司马光《训俭示康》里的“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却早已忘记“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的节操;有的人为了更好地“活着”,一夜之间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挂在嘴边,从此踏上他乡的旅途寻找所谓的“远方”,却忘记了“诗”的田野才是自然之美;有的人憧憬着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但在“浪迹天涯”的时候,有没有本事也带上你妈……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留些许宁静之地,静静地去追寻属于自己“活着”的真正含义吧!
【作者简介】朱晓晓,2016年毕业于临沂大学书法系,现任语文教师。平时喜欢读书,热爱文学,偶尔写一写文章,锻炼自己的文笔,小女不才,望各位不吝赐教。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个无悔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