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向西北行45公里有一个小镇库奥卡拉。这本是一个无名小镇,但自从1899年俄罗斯伟大画家列宾(1844-1930)在这儿居住了三十多年以后,这儿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点,小镇的名字也改成为“列宾诺镇”。
提起列宾,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被称为“俄国艺术奇迹”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想起《意外归来》、《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和《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等艺术瑰宝。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以及对于70岁左右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名画对他们的吸引力,绝对不亚于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1864年9月,20岁的列宾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成为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他在这所学院学习了八年。
1869年,列宾与同学们到野外绘画实习,当他们在涅瓦河上速写时,列宾看见远处一些闪着油光的黑黑的东西在河岸上向前爬动。
走近了他才震惊地发现,他们是一群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列宾的心因痛苦而震颤着,他决心要用他的画笔,把处于极端悲惨境况的俄罗斯劳苦大众描绘出来。1870年,他再次与同学们一起到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畔的村镇住了个夏天,在这期间里他与纤夫们做朋友,观察和了解他的生活、劳动和企求。就在这年年底,26岁的列宾完成了他最杰出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73年,这幅画参加维也纳博览会,被大会誉为“俄罗斯艺术的奇迹”。我国作家张炜在他的《远逝的风景》一书“列宾”中评论说:“像托尔斯泰一样,像所有伟大艺术家一样,他(列宾)无法忽视俄罗斯大地上的苦难。苍茫无边的原野上有无数挣扎的生命,他们是平民,是为生存而苦苦追求的人。他在感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无望和沮丧。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他目击了,记录了,诉诸手中的画笔他这时候也就产生了对自己的怜悯。这就是伟大心灵的特征。”
1899年,55岁的列宾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画家了,他在距圣彼得堡不远处面临芬兰湾的库奥卡拉买了一块地,并设计建造了一处庄园,为之取名为“佩纳特”还设计了风格独特的栅栏大门。每个星期三下午3时,木门敞开,欢迎任何人来访,因为这一天是列宾接待客人的日子
佩纳特”的意思是“老家”,列宾在这儿生活了三十年。俄罗斯文艺界很多人如高尔基、夏利亚宾、库普林、马雅可夫斯基都在这儿住过,并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的往事。
1930年,列宾以86岁的高龄去世。去世后,亲朋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参在庄园的一座小土岗上。坟地在庄园深处,从庄园向后穿过白桦林小路,拐几个弯,登上一座小土岗,就到了列宾的墓地。墓地周围种满了鲜花,据说白棒树是画家亲手栽下的。以前墓地有一个纪念碑,碑上有尊列宾的胸像,墓地旁还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后来,墓碑没有了,胸像移到后来被辟为列宾故居的庄园阳台上。现在人们能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的土丘,一个木质十字架,木牌上刻着列宾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巨石还在原地没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曾一度占领过库奥卡纳镇,幸亏当时苏联政府把列宾故居中的艺术作品和许多照片都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1944年苏联红军收复库奥卡拉镇时,这座庄园已成了一片废墟。后来经过重建,人们把列宾的故居改为“列宾纪念馆”,于1962年6月重新开放,而库奥卡拉镇也由此改为列宾诺镇。当人们走进纪念馆时,就不由会想到:世上一切都在变化,只有真正的艺术如同日月星辰,永葆青春,展现出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