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布林卡医学院对面的墓地里,人们可以找到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墓地。几乎每一个看见诺贝尔墓地的人,都不会想到这位世界上声名赫赫、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安息之所极其简单,居然毫无装饰:只有座近三米高的大理石墓碑,坐北朝南,顶端呈圆锥形,碑上镌刻着他的名字“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和他的生卒年月“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它是这块不起眼的墓地里很平凡的一座墓。
诺贝尔是瑞典人,因为发明和制造硝化甘油炸药而闻名于世,而且他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发明炸药的故事不少书上都写的有,所以我们这儿只谈他的一段艳遇以及他为什么设立诺贝尔和平奖的故事。
1876年,诺贝尔已是43岁的中年人了。但由于他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把门心思都放在研制、生产炸药和开发石油上,很少与女性接触,虽也有过罗曼蒂克的情事,但他从未遇到过让他倾心的人。这样,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结婚。事业成功之后,他需要一位合适而心细的女性陪伴他,帮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不然生活就总是乱糟糟的,太没有色彩和情调。诺贝尔见过不少女性,但她们大都冲着他的富有而来,他厌恶她们的庸俗和无聊。因此他想了一个稳妥的办法,在报上登一个广告招聘女管家。这个女管家不能太年轻也不能年纪太大,而且要受过很好的教育,能帮助他处理许多日常事物,成为他的秘书。
但怎么样才能找到理想的女管家兼秘书呢?首先当然不能用他的真名招聘,否则会惹来很多意外的麻烦。其次要想找到合适理想的人选,最合适的地方应该是在奥匈帝国首府维也纳。维也纳欢快的气氛和妇女们亲切动人、活泼大方的风范,使他情有独钟。于是他隐瞒自己的姓名,在维也纳一份报纸上登出了招聘广告。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应聘广告的女性中竟出现了一位给他此后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人,她就是贝尔塔。
在应聘的信中,他看见一封用法文写得很出色的信,语气不卑不亢而又充满自信,信的结尾处署名者是贝尔塔·金斯基伯爵。1876年4月的一天,贝尔塔从维也纳抵达巴黎。他在巴黎为贝尔塔预定了房间,还亲自到火车站去接她。没有想到的是,两人初次见面竟然都暗地吃了一惊。诺贝尔见到的贝尔塔比想像中的更漂亮、庄重,而且很容易交往,他们之间虽然陌生,但却很快就能推心置腹地交谈,这是诺贝尔一生都很少能感受到的一种愉悦和欣喜。而贝尔塔的惊讶,恐怕也不会低于诺贝尔。首先,她没有想到聘用她的是闻名世界的“炸药大王”诺贝尔。她在自传中曾经写道:“他给我留下愉快的第一印象。他根本不是广告中所暗示的,是一个什么‘白发苍苍年迈力衰的老绅士,完全不是…他那时才43岁,身材不很高,皮肤略黑,满腮胡子,虽没有第一眼就能留给人好印象的英俊外表,但其相貌绝不难看:一双碧蓝的眼睛温和而善良,使他的表情不显得过于惆怅:讲话的语调里交织着抑郁和讽刺,显出异于常人的气质,以至于人们会认为和他不容易相处。”
诺贝尔是有些不容易和人相处的毛病,因为他内心世界被可怕的孤独所占据眼前这位贝尔塔,真让他觉得是梦中觅求已久的人通过交谈,他更加兴奋的是两人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可惜贝尔塔早就有了意中人,只是因为男方家中一时不愿接受她,所以两人暂时分开了。不久,她的意中人决定与她结婚,于是她不得不离开了诺贝尔后来,贝尔塔成了著名的维护和平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的自传小说《放下武器》出版后,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贝尔塔一直没有忘记诺贝尔,经常向诺贝尔通报她的为和平从事的活动,还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和平运动的信息。诺贝尔在感动之余,不断为和平事业捐款。他写信给贝尔塔说:“夫人,我已年迈体衰,并且有许多研究项目等待着我去完成。我无法同您一起从事和平运动,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您为和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我捐的钱能通过您的和平运动,对和平事业作出贡献,我将感到无上荣幸,用多少都可以,请不必客气。”
1893年1月,他给贝尔塔的信中表达建立和平奖的愿望:“我想把我的部分财产移作颁发和平奖之用。这一奖金不分男女,每五年颁发一次……,颁给对促进欧洲和平有伟大贡献的人。”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把和平奖确定为诺贝尔奖五个奖项之一。遗嘱中写道:“五,和平奖: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撤除或裁减军备、召开和平会议及实施和平会议的原则作出了最大努力的人。”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因脑溢血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以后,从1901年开始,每年诺贝尔去世的12月10日就作为颁发诺贝尔奖的日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是瑞士的迪南和法国的帕西。贝尔塔于1905年因为“全心全意投身和平运动和从没有停止过放下武器的呼喊”,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如果地下有知,也应该会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