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界洪河,一条河的传奇 | 关峰

时间:2020-10-18 15:41:13    来源:
作者 /关峰
 
 
故乡的界洪河是条最美的河,但它的曾经是羞涩的,是忧伤的。界洪河是一条流经安徽界首市、太和县的人工河流。界洪新河(俗称界洪河)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太和县境中部,是连接颍河、茨河和西淝河的重要水系通道。界洪新河于1958年“以蓄为主”、“大搞‘河网化’”时代规划并开挖,1958年11月开工,距今60余载,至1999年分数次开挖治理,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治理标准不高,后期虽经多次治理但都不彻底。
 
由 来
界洪河属于淮河水系,发源地为安徽省界首市颍河,界洪河在界首市境内3.6公里。太和县被黑茨河分东西两段,西自东蒲沟,东至西淝河,流经皮条孙、蔡庙、五星、阮桥等11个乡镇,河道全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17平方公里,其中属于黑茨河(西界洪河)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属于西淝河流域面积83平方公里,西段自1958年至1964年间分两期开挖治理,东段于1959年至1975年分数次开挖治理。
据太和县水务局水文资料表明:界洪新河于1958年开挖,太和县境整个工程分为六期完成:
第一期,1958年11月开工,1959年4月收工,西自东蒲沟,东至港沟,长17.5千米,动员民工3.5万人,完成土方297.3万立方米;
第二期,1959年11月开工,12月底因民工1.1万人饥饿停工,西起港沟,东至夏楼,长12.1千米,完成土方102.5万立方米;
第三期,1964年春,西自港沟,东至茨河,长5千米,系宋集乡(今属郭庙镇)自办工程;
第四期,1974年冬开工,1975年春竣工,西自夏楼,东至玉禅寺。太和县政府决定改线利用界洪新河,于夏楼将东北向的界洪新河改为东向,至宫集南顺长流沟东南行,至牛小楼转向东,再穿大白玉港经玉禅寺入西淝河。至此,县境界洪新河全线贯通;
第五期,1975年冬施工,西自双浮集北,东至西淝河岸,治理河段35千米,动员民工5万人;
第六期,1999年冬施工,西自皮条孙镇县界,东至双浮集北入谷河,长23.2千米,动员双浮、五星、高庙、蔡庙、皮条孙五镇民工,完成土方51.8万立方米,同时修建了宽20米的沿河土路。
         
见证
太和县离休干部、现年87岁的专家钱胤肃见证了界洪河开挖治理过程,他介绍道:界洪河系1958年大搞河网化时由省规划的一条主要骨干河网。它原规划西起界首城东的沙颍河,东流至鸭王寨附近穿越蒲沟入太和县境,至双浮集北穿越谷河、名利店西北穿越茨河,经阮桥南、宫集北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然后穿越西淝河,经涡阳县高公庙东去入宿州市直达洪泽湖。当时规划的主要意图是用它来分泄沙颍河、茨河、谷河、西淝河等淮河中游左岸各支流上游的洪水来量,以减轻其下游及淮河中游的洪涝灾害。其实与1971年开始开挖的茨淮新河及怀洪新河有着相似的目的,但由于当时在以蓄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导致设计流量过小,规划不当,半途而废。
当时界洪河的施工,由流经的各县负责实施本县境内的工程。太和县按省、地统一部署于1958年冬开始施工,原计划用三个冬春分三段完成。第一期工程西起与界首交界的蒲沟,东至港沟,长15公里。动员当时八个人民公社(当时太和县共11个人民公社)的劳力共3.5万人进行施工。由于受当时大跃进极左思潮和浮夺风的影响,土方计划工效定的过高,开工后不久暴露了问题:实际工效与计划工效相差甚巨,工程根本无法完成。经请示上级同意,缩小开挖宽度,于1959年春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半面成河。1959年冬开挖第二期工程,西起港沟,东至夏楼村附近的长流沟,长12.1公里,动员当时六个人民公社的劳力共1.1万人进行施工,开工后两个月,因受自然灾害影响,按上级通知为照顾群众生活而全面停止施工。
此后,河网化工程不再继续施工。作为骨干河网之一的界洪河当然也就半途而废。二年的施工,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耕地被挖压、水系被打乱,通路被截断,群众意见强烈,怨声载道。为收拾残局,挽回不良影响,善后处理中刻不容缓的是恢复原有水系,将施工时的拦水坝、路坝以及影响排水的废土堆,一律清除以维持原来的排水系统畅通,防止出现新的人为灾害。然后,待群众稍事体养生息后,对已施工的河段分别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利用,以发挥其效益。
首先对界洪河进行改造利用的是1964年的港沟治理工程。港沟是太和县中部茨河、谷河间流域面积较大的一条排涝大沟,它发源于黑虎庙,流经港集蜿蜒东南至宋集,原在韩老家附近流入谷河,建国初期改由肖井向东流至彭庙入茨河。该沟自港集以下地势低洼,涝灾频繁。1964年太和县组织港沟两岸群众进行治理,利用谷河以东至茨河段界洪河将港沟一截为二,界洪河以北段改由界洪河流入茨河,按除涝标准进行疏凌整修,名为北港沟。1969年冬治理谷河时,将与界首交界处直至谷河一段的界洪河作为谷河的一条支流进行规划治理。1974年谷河在界洪河汇入后的下游建蓄水闸(谷河双浮闸)一座,这样使该段界洪河不但提高了当地的除涝效益,且对蓄水灌溉也起到很大的作用。1974年还在茨河东岸田庄附近的界洪河口修建防洪涵一座,以解决茨河以东界洪河的除涝、防讯和发展淮派的需要。
1974年冬修时,由太和县组织原墙、阮桥、宫集、三堂、苗集等县境东北部有关的人民公社对小白玉港、大白玉港、长流沟等低洼易涝地区进行治理。该地区在治理前地势低洼,沿岸多浅滩荒地,芦苇丛生,泄水不畅,土地脊薄,涝灾频繁。这次治理利用阮桥至夏楼一段已开挖而未完成的一段界洪河作为上游,然后连接长流沟,流经陈郢、宫集、刘长郢、李竹园至李小庄,接大白玉港下游一段老道略作裁弯取直后东流至玉禅寺东北入西淝河,全长15.446 公里,按五年一遇洪涝标准疏竣,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从而改变了该地区多灾低产的面貌。工程完成后,就统称为白玉港。至此,原开挖的界洪河已全部分段妥善利用,且在太和县的除涝、灌溉上各自发挥较大的作用。
1976年冬,为开辟水源增加蓄水库容、发展灌溉,太和县又组织全县大部分劳动力对双浮以东直至西淝河的一大段界洪河及1974年治理的白玉港(全长35公里),统一按上口45米,深6米的标准进行拓宽加宽,弃土大部堆于南岸连接成堤,并在沿河修建必要的桥梁,搞好工程配套,使效益日臻完善。
 
                                               
行动
近年来,界首市、太和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界首、生态太和,取得一定的成效。2012年,界首市委、市政府开始对界洪河综合环境进行治理,先后共投入1.8亿元对3.6公里的河道、护坡和桥梁分别进行清淤、绿化和亮化,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了现代滨水城市的先进理念。城市舞台、五彩湖、生态园、休闲广场,以及河岸两侧的法桐、苦楝、红叶李、碧桃等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远远望去错落有致,徘徊其间摇曳生姿。
关于界洪河流域治理问题,根据太和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相关建议,进一步优化设计,已列入太和县洼地治理规划项目上报,工程规划内容包括:河道疏浚、桥梁建设、涵闸以及排涝泵站等配套工程,上级有关部门审查合格批准后逐步实施。太和县集中精力管好水、护好水、治好水、用好水,系统推进界洪河流域治理工作。严格水资源管理。要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推进相应水质整治方案实施,确保水质尽快达标。加强水污染防治。沿线各乡镇要尽快将界洪河沿岸的污水管网建设好,继续全面推行河道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尽快组织对河道部分未护岸断面进行护岸整治。做好河道两侧绿化工作,为河道两岸建立起风景优美的绿色屏障,沿线各乡镇将界洪河沿河的污水管网建设到位。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关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