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各国掀起了研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的热潮,至今仍方兴未艾。美国评论家林杰曼在《西奥多·德莱塞》一书中写道:德莱塞是美国小说家中最富有美国气魄的…有过一个时期,他就是美国文学中唯独一位堪与欧洲文学大师们相提并论的美国作家
1871年8月27日,德莱塞出生在印第安纳州一个穷困的德国移民家里,他是11个孩子中的倒数第二个。他妈妈珍妮乐观、勇敢而又热心肠,虽然靠为别人洗衣艰难度日,她还是在德莱塞13岁时,把他送进了学校。15岁的德莱塞只身一人到大城市芝加哥开始了人生的搏斗。没有人想到,这个没受到完整(更别说正规)教育的年轻人,在14年之后的1900年会写出此后成为经典著作的《嘉莉妹妹》,还在1923年写出他的代表作《美国悲剧》。
1945年12月28日,德莱塞去世后,其墓碑上的墓志铭是诗歌般的偈语
哦,梦幻,无常的梦幻!
我们或狂热地追求它,或恐惧地逃避它
虽然我们沉浸在它的怀抱中,
却对这洞悉我们过去一切的梦幻,永远地一无所知
如果读者不详细了解德莱塞的经历和他的著作,这样的墓志铭会让人一头水,不知所指。
德菜塞到了芝加哥以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肮脏的希腊餐馆中洗盘
后来又当过事务员、驾驶员、收账员。1892年,他在一家大的报纸《环球民主
从事特写和采访工作。他的好友阿瑟·亨利发现德莱塞很有写作潜力,就极力对
写小说。可当德菜塞写下“嘉莉妹妹”几个字以后,居然一脸茫然,不知道如
笔。他在回忆中曾说:“除了书名《嘉莉妹妹》以外,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她会
谁……我心里一点儿谱都没有。”
正当他为如何落笔而苦恼时,在他脑海里突然浮起嘉莉搭火车前往芝加哥的
景,他分明觉得这样的情景在梦中似曾见过。就这样,他第一次将自己个人的亲
感受写进了书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就是德莱塞自己,正如福楼拜
是包法利夫人一样。从中西部来到芝加哥大城市的嘉莉,和德莱塞当年只身闯入
加哥一样,既有逆来顺受与雄心勃勃的气质,又兼有对城市生活浪漫的憧憬
德莱塞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但不幸的是,《嘉莉妹妹》于1900
出版以后,由于书中描写出卖自己女性魅力的嘉莉,虽被男人玩弄,但后来她也
会玩弄男人,最后她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成了红极一时的女演员。这种结局
背了当时体面的美国人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生活准则,因此德莱塞
处女作只卖出去650册。
近乎禁售的《嘉莉妹妹》给德莱塞招来噩运,没有出版商愿意考虑出版他所
划的另外两本书。由于一心写书而辞去了报馆工作,现在收入没有了来源。他心
恶劣,既无法写作,又难以入眠,整日为幻觉所扰,往日的憧憬都成了远离自己
去的幻景。终于,他精神崩溃,几乎想用自杀了结无边的痛苦。幸好他的好友亨
把他送进一家疗养院治疗。德莱塞康复之后,重返报社做记者。
但正如墓志铭所说,“我们沉浸在它的怀抱中…却一无所知”。过了一阵于
昔时的梦幻又浮出水面。1911年,德莱塞又出版了《珍妮姑娘》。这本小说的主题与《嘉莉妹妹》大同小异,但时代变了,加之英国对《嘉莉妹妹》大加赞许,说它是美国小说中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因此不仅《珍妮姑娘》一炮打响,轰动一时,而且《嘉莉妹妹》也备受好评,如辛克莱·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像一股强劲的自由的西风,席卷了株守家园、密不通风的美国,自从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头一次给我们闷热的千家万户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此后,德莱塞还写了许多部小说,但能成为里程碑的著作是1923年出版的《美国悲剧》,它被评论家称赞为是“一部含有普遍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作品……广阔无涯,有如哈得逊河,其大无限,一似生命本身。”《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特是一位穷牧师的儿子,少年时常常跟随父亲沿街布道,兜售《圣经》。后来他去一家大旅馆当侍者,由此大开眼界,梦想自己有一天成为富人。后来他投靠伯父,伯父是一家制衣厂的老板,于是克莱特当上了打印车间的小头头。再后来克莱特与女工洛蓓达相好,但恰好在这时他又得到一位富家姑娘桑特娜的青睐。为了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昧着良心谋杀了已有身孕的洛蓓达。后因罪行败露,克莱特被送上电椅处决。德莱塞通过一个真实的谋杀故事,即格菜特追逐梦幻但最终失敗还丢了命的经历,说明美国文化竭力鼓吹的富裕和幸福的梦幻不复存在。克莱特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青年,所以他的悲剧不属于西方文学中古典的性格悲剧,而是更有普遍性的社会悲剧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德莱塞”条目里一语道破真谛:“小说《嘉莉妹妹》和《美国悲剧》无疑是不朽的文学巨著,它们展示了对本世纪初美国人的经历的深刻理解:无止境的欲望和普遍的幻灭感。”我想,这句话使我们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德莱塞墓志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