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褒姒” ——千古蒙冤的一代薄命红颜 | 鲁长安

时间:2020-10-18 16:14:40    来源:
作者 /鲁长安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他处于人生最灰暗,最低谷之时,用他那如椽巨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慷慨悲壮,意味无穷,每每读来,都令人荡气回肠,感叹唏嘘。读罢掩卷长思,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感受到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人生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你就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既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词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而我们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看到深邃无情的历史画卷;仿佛倾听到悠远历史的一声叹息;在感叹和悲凉中寻找那虽然伴随滚滚东去而消亡的生命,却又在冷静和沉思中去追寻她永恒的价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奔腾不息,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都成了历史的过往,多少英雄豪杰,都成了坊间的谈资。千古风流史,都付笑谈中。
然而,有一位早已被人们所淡忘的草民女子——褒姒,却一直被她家乡的后人所铭记,不因为时过境迁为淡忘,也不被白驹过隙所淡漠。尽管时越古今,地跨万里,褒姒的形象一直在中华文明的场合中熠熠闪光,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加璀璨夺目,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变迁,愈发激起人们对她的尊重之情,愈加促使人们对她的一生展开研究。她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误认为的“四大妖姬”之一的褒国美女,汉中境内的美丽善良的小家碧玉——褒姒。
汉中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然而,更为值得一提的还是“人杰地灵”。
而在繁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一名幼小娇弱的文弱女子,得天独厚的为他的故乡汉中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这就是千古传颂的佳丽——褒姒。
 
基本概况
一、民间传说
褒姒,据说是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亦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见此,不由得摇头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所以,褒姒平时就很少露出笑容,偶而绽露芳容,就会更加艳丽迷人,倾国倾城。于是,周幽王就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就会赏以千金。于是、就有了虢国石父遂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奸计。
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览骊山。褒姒一如寻常,并无喜色,周幽王见状,就命燃起烽火,擂鼓报警!随即,各路诸侯、一队队军兵,就跃马扬鞭,闻警来救。谁知,赶到以后,却发现京都平安无事,才悻悻不悦的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急如风火,像无王的蜜蜂,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围着京城团团转,就感到荒唐可笑,遂不觉启唇而笑。
幽王见此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大兵果真犯境,情急之下,幽王再度燃起烽火,诸侯见之,以为是故伎重演,于是,不再出兵救援。遂造成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亦说被杀)之惨剧。
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二、据《史记·周本记》记载
 “褒姒”本姓姒,遗址在今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斜道中的花果村褒姒铺。因为生长在古褒国,当时的褒国“礼妇人称国及姓”,所以她就被叫做褒姒了。在文献《东周列国志》中形容褒姒说:“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褒河名称的来由也与西周的褒姒有关。据说当年西周末年周幽王当政,褒姒就住在距离现汉中市区北边约40公里的褒姒铺。据传说,她是周幽王的王宫中一员大将、和一个宫女私通之后所生的的私生女。这在当时大将和宫女有私生女可是犯了大禁的。所以,这宫女生了女儿后,不敢养育,就找人把女儿送到了远离镐京(现咸阳一带)、在秦岭南侧的褒河边上、一家无儿无女的老两口家里,就这样褒姒得以存活下来。等长到十五岁了,已经出落得国色天香,倾城倾国。
根据《史记·周本记》记载: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周幽王兴师动众亲自率军征伐褒国。褒国褒珦之子褒洪德、一看大兵压境,兵临城下,眼看就有亡国的可能,为了救其父出狱,也为了避免灭国之灾,确保百姓的一方平安,褒洪德灵机一动,他根据周幽王好色的特性,主动献出了褒国的美女“褒姒”向周幽王乞降,周幽王一看到美女,也就喜不自胜,遂“化干戈为玉帛”。
就这样褒姒被选入宫中,好在这褒姒也聪明伶俐,到了宫中要训练各种仪式、礼节,没多少天就学会了。这才博得了幽王的宠爱,以后便有了褒姒嬉笑诸侯,周幽王最终被杀的故事
唐代诗人胡曾在《褒城》一诗 中叹到:“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候。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搂。” 此诗是作者为褒姒故里所发之感慨,读来耐人寻味。
 
         短暂生平
褒姒在《史记》中作襃姒 ,(《列女传》作褎姒 ),生卒年不详,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遭犬戎所杀,褒姒亦遭劫掳,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坊间传说
《东周列国志》
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在《东周列国志》里记载着一件奇事,读起令人十分惊异。
周朝末年,周宣王被谣言所惑,搞得心烦意乱,后来还忍不住冤杀了大臣。一日,忽然姜皇后向他奏报一件奇事,说是一位宫女怀孕四十一年,生了一个女婴,因怀疑此女为异物,便派人将她丢进了河里。周宣王赶紧宣老宫女进见,查询此事。宫女来到殿上,下跪向周宣王讲出了实情。
据说在夏桀末年,褒城有神仙变成了两条巨龙,二龙飞到夏桀的殿前,向无道夏桀吐下龙涎,震怒说:“我才是褒城二君,你还不让位啊!”夏桀有些害怕,命人赶紧杀掉二龙。古代人相信占卜,结果卦象显示吉兆。那就不杀了吧!可夏桀总觉得不满意,仍然让人再占卜,果然得到了不吉的卦象。于是,还要驱逐二龙。占卜师也感觉奇异,仍然占卜推算,结果还是应了吉兆,便提议将龙涎收藏起来,因为这是吉祥物。占卜师仍然占得了吉卦,夏桀才深信不疑,便命人将龙涎收起,放到一个匣子里,跟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放到了一起。从夏桀传到周朝,经历了将近一千年。一天,周厉王年老的时候,突然有人看到国库里金光闪闪,便感觉十分稀罕。于是,奏报周厉王。周厉王便令人取来,感觉十分惊异,问道:“这匣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快打开看看!”
掌管府库的官员将记录的簿册献上,才知道里面藏着龙涎。但周厉王一定要好好看个究竟,便命令打开。侍卫打开了匣子,双手敬献给周厉王。谁知周厉王在接匣子的时候,一不小心失了手了,龙涎一下子洒在地上,立即变成了一只鼋鱼(鼋(yuan)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爬行纲,鳖科。吻突而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脚上有较宽的蹼鱼鳖鼋鼍。又如:鼋鼎(烹鼋的鼎);鼋鼍(大鼋与鼍龙);鼋桥(以鼋鼍为桥梁。形容帝王出驾行列之盛大;鼋头渚:地名。在
无锡。太湖之边滨)在庭院中飞快的到处乱跑,侍卫便拼命地追赶,但是,无论如何,怎么追,怎么都赶不上。后来,鼋鱼它忽然一转身跑进了内宫,接着就不见了!这时那位老宫女,当时也就刚刚十二、三岁,还是一位少不经事的小侍女。小侍女一不小心,就被鼋鱼一下子撞到肚子上,她吓了一大跳,说来也怪,小侍女立刻感觉肚子里一阵颤动,当时谁也不在意。可是,令人称奇的是:从那之后,小侍女肚子却奇怪地慢慢变大,如同怀孕了一样。
周厉王责怪宫女还没结婚,年龄刚刚十二、三岁便大了肚子,十分生气,便将她囚禁了起来。这样的事,不管在任何时候,女人未婚先孕,还没有丈夫就先有了孩子,都是为人不齿的丑事,也是非常危险的大事。所以,她万分害怕、不敢见人。等到孩子呱呱坠地,一看还是一个女婴,慌乱恐惧之中,就赶紧将那个孩子丢弃野外。
不知不觉过了整整四十一年,宫女从年轻的婢女变成了五十多岁的花甲老太太。这时候周厉王早已作古,周宣王执政。
老宫女向周宣王讲完,赶紧嗑头请周宣王恕罪,周宣王一番感叹。便说:“算了吧!这都是以前的事了,不能全怪你。”于是让老宫女退下,便差人打探女婴的下落。侍卫们赶快顺水寻找,可是,哪见踪影,只好回来报告周宣王:“小孩已经顺水漂走,大概淹死了吧!”
到了第二天早上,周宣王上朝时,召见了太史伯阳父,跟他讲了关于龙涎的故事。伯阳父赶紧算卦,结果显示卦象不利。周宣王问怎么回事?伯阳父说:“虽然妖气离开了皇宫,但却并没有根除。”
原来,当时京城曾有小孩儿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要是有人拿上它,灭亡周国来换代。”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时,正好有一对夫妇在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就派人要抓住并杀掉他们。这对卖箭夫妇就赶紧逃亡。
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却遇到被那个未婚先孕的侍女、生下了却丢弃在路旁的那个经常啼哭,十分可怜怪女孩。
夫妇俩逃亡中,便顺着河流往前走,走着走着,忽然看到河边飞鸟云集,远远地有一个蒲包儿被众鸟用嘴衔着从水里浮了上来。鸟儿们对着男人边飞边叫,将蒲团儿衔上岸来。那男人感觉十分惊异,赶忙走上前去,忽然里面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打开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女婴!男子感觉这女婴被众鸟救起,必然不是人间凡胎,便动了恻隐之心,将她抱在怀里,一直到逃亡到褒国,估计没有危险了,遂在一河边,搭建了一座草棚,安顿下来 。
光阴似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小女孩长大成人,聪明伶俐,秀色可餐。此女便是褒姒,因是在褒国长大,故称褒姒。
于是,周宣王便命人到民间查访,尤其是严查造弓箭进行买卖的人家。后来干脆下令:任何人都不允许买卖弓箭,凡是背箭袋做此生意的,一律斩首。字都写在竹简上。国君虽然下令,最多在城门上贴个告示,老百姓未必人人都知道。
再说,一对卖弓箭的夫妇,不知朝廷里下达的命令,仍然若无其事地背着弓矢四处游走叫卖,但褒国地方狭小,人口较少,用现在的话来说,国民的“GDP”总量太小,生意不好做,难以维持生计,只能艰难度日。这一日二人正走在集市上,忽然被一群穿着官服的人团团围住,他一看大事不好,本能的先行跑开,而官府的差人就抓了他的妻子便走。男子吓得抱头就跑!跑了几里地,又担心自己的妻子,便赶紧打听,才知道自己的老婆不知犯了什么罪,已经被开刀问斩了!
那男人心痛如绞,大哭了一场!好在自己保住了性命,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也多亏这对卖弓箭的老夫妇,救下了褒姒的一条性命。
 
         诸多争议
关于褒姒的“烽火戏诸侯”有过多种争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史记》版
据《史记》 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莞尔一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他。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再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吕氏春秋》版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周幽王不是点燃烽火,而是击鼓。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那里靠近戎人。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相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
 
        《国史大纲》版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 ”之事提出疑:“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清华大学版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 ”故事有所偏差。
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综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要尊重证据!借用一句法律术语,那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历史评价
《诗经》
对褒姒的评价,在中华最早的的诗歌文献《诗经》里记载有: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史记》
司马迁《史记》: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襃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
《列女传》
刘向《列女传》:
“褎神龙变,寔生褎姒,兴配幽王,废后太子,
举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灭其祀。”
《史记·周本纪》司马迁说: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唐代诗人
胡曾也写有赞美褒姒倾国倾城美丽的诗篇: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历史遗迹
骊山烽火台
骊山烽火台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据说周幽王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烽火台底部有一个灶口,在此点燃柴草和狼粪,就会在台顶形成烽火。据说用狼粪烧烟,具有孤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斜的特点,所以史上就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佳句。
因此,烽火台在通讯落后的古代成为有效的边防警报设置。通常是整座山峰都筑台,若京都有急,只要一个烽火台燃烟,其它烽火台就连锁举火,警报可以快速传递到远方。
 
汉中褒姒铺
在石门水库大坝以北十八里处,古褒国时有一个小镇,叫“褒姒铺”,原址因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而被淹没。它是昔日“烽火戏诸侯”中的女主角褒姒的故里,至今还在。
 
        褒姒被俘
关于西周灭亡,褒姒的结局在正史里并没有任何明确记载。有记载的只是说褒姒在周幽王被杀之后被犬戎抓走;也有说在当时同周幽王一起被杀,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东周列国志所说的,幽王废了原王后之后,原王后之父申候勾结犬戎举兵攻打镐京。
由于之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以致无人来救援,周幽王逃到了骊山,然而还是被犬戎杀害,褒姒的儿子也一起被杀了。但是褒姒凭借着美貌向犬戎求饶,犬戎看其美貌惊人,将其一同带回了西夷,在军营里供取乐之用。
褒姒被俘源起烽火戏诸侯之事。
只要烽火台上燃起烟火,远方便可以闻之警报。所以烽火是不能轻易点燃的,点燃则代表必有大事发生。然而周幽王为了想看到褒姒的一个笑容便点燃烽火招来众多军马,最后诸侯又率领军马回去。褒姒的确是笑了,可是从此后,周幽王在诸侯眼里成了不可信的君王。因此后来申候联合犬戎攻打镐京才没有人来相助。西周被灭是必然的,周幽王被杀也是必然的,褒姒被俘,自身也是间接原因。
世人都说美女一笑倾国倾城,然而周幽王的第二任王后褒姒的一笑却是倾城毁国。
因此,褒姒从此以后也成了红颜祸水的代表,而烽火戏诸侯与千金一笑的故事也被世人所知。
 
        褒姒故里
很多人知道褒姒的美貌以及她与周幽王的故事,却不太了解褒姒的故里究竟在何处,只知道褒姒于两千年前在褒国出生长大。
古时候的褒国版图就在今天地处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以北,向东望去,城墙遗迹依稀可寻,古时候的褒国北边以留坝县为天然屏障,西面和勉县比邻而居,鸡鸣三国,脚踏三县(市),山河形胜,风光秀丽,褒河蜿蜒流淌,纵贯南北,栈道飞架南北,联通南北,物产丰富,素有天下粮仓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国土面积”大约为136平方千里。因其古时候便有国家(褒国)存在,这片热土地里传承下来的文化依旧影响着今天的汉中大地,尤其是汉台区。褒国文化的积淀是源远流长的。
在这片褒国旧地,(现已开发成为旅游景地)。一边参观秀丽的风景,一边回顾远古的涛声,一边感受烽火戏诸侯的刀光剑影,一边品味褒姒故里幽怨的鼓角轰鸣,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心中也会产生别样的体验。
这里有一条古栈道,叫做“褒斜道”,被称做“世界第九大奇迹”。这里还有著名的“汉魏十三品书法题刻”,更是国家级弥足珍贵
的珍宝!早在民国年间,时任教育部长的书法大师于右任老先生,在参观“汉魏十三品”时,就曾经挥毫写下了:
“朝临石门铭,暮写十三品,
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这样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老先生对褒姒故里的“汉魏十三品”的挚爱之情。
这里还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门隧道,也是世界开凿隧道史上最早完成的。
褒河——汉江的最大支流,她沟通南北,链接关中平原和陕南盆地,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重要战役,就源于此地。
魏王阿满曾饱蘸河水,挥毫巨书“衮雪”二字。风靡天下。
由于褒河之水天上来,水质纯净,一直都是水族的乐园。这褒河就因为鱼多味鲜而名满天下。
褒斜道是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栈道。据说在当时,栈道上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大约有六千多座,令人惊叹的是即使建筑众多,中间的道路仍旧宽敞,人车马皆可行驶。场面宏伟,令人叹为观止。如今的褒斜道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是恢弘的场面已然看不到,只有留一些支架及石孔见证着历史的痕迹。汉台区保留着许多完整遗址,许多古迹仍留于世,成为当今历史考察的重要线索。
古褒国的地域,按照现在来看,是在今天的汉中市北部一带。地区包括留坝县、汉台区、勉县。褒国是由褒氏开创的国家,他聪慧机智,勇敢无畏,勤劳奋斗,也算是褒国第一任明君。褒国是在战国时期被巴国消灭的,之后蜀国又把巴国一举歼灭。
其实,从历史上一直都有褒城县的存在。一直到1954年全国调整区域划分,褒城县才被肢解为一分为三,分别被划分给勉县、汉台区和南郑县。原县被改名为红庙乡,继而恢复成褒城县。
当今在汉中市北部地区有许多地名均是由褒字命名。比如我们知道的褒河镇、褒姒铺、勉县的褒联区等。为什么这些地名都要以褒字命名呢?追其根源便是这片土地在几千年前便是褒国统治的地区,即便是过了几千年,古褒国对这片区域仍有重大的影响。
同时,该地还出土了很多文物,铜器为多,有鼎、瓿、觥、钫、尊;兵器也有很多:镰刀形器具,斧头,戈,还有众多铜制杂器。这些青铜器很多都用来祭祀用的,也代表着国家的兴旺。铜器的出现即代表青铜文化时代的到来。青铜文化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形成褒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那时,褒国人带着许多奴隶制国家所产生的先进的文化及高超的青铜技术,跨越多个区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继而又远征巴蜀,征服大片土地和统治了众多的人口,传播着褒国文化。褒国在传播文化,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做了不少贡献,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值得我们后世考量研究的史国之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