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吴是我的同班好友。
大一时,我们怀着对文学的那份热爱,加入了文学概论老师新创建的学生团体——文艺创作与研究社团。
由于社团刚成立不久,非常需要团员的积极参与,于是老师规定我们每个月看同样的一本书,看完之后再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学习。
虽然这个任务看似很轻松,但其实每一次的读书会上都会有个别同学并未上交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抽出时间去阅读规定的书籍。
“哎,今天排满了专业课和相关的英语课,我只能抽午休的那两个小时来写文。你的文章进度怎么样了?”我问小吴。
小吴有点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嘴说:“你不说我都忘了这回事,星期二下午有空,我那个时候再写吧。”
没想到到了星期五,负责编辑的我在催稿时,发现小吴还没上交文章。
“你的读书笔记呢?星期二写完了吗?”吃饭的时候我顺带一问。
小吴再一次两颊泛红,尴尬地笑道:“星期二我和室友一起‘开黑’去了,所以还没开始写。”
她这么一拖,就拖到了读书交流会上。我翻遍整理出的各页资料,还是没发现她的文章。
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总是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该做的事?这一次小吴变得坦诚许多,笑着说:“反正我都习惯了嘛。”
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则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
02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每次面对应该及时完成的作业和任务,小吴总能找到借口去逃避。
例如情绪不好、网友“开黑”、临时有事……渐渐地,她养成了一种“我可以下次再做”的习惯。
刚开始的时候她觉得事情嘛,只要在截止日期之前解决,总能做得完,暂时的姑息根本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可她没想到,自己口中所谓的“习惯”像杂草一样,在不知不觉间就蔓延生长起来,日久天长就会变成一根强大的锁链,让她难以摆脱。
明明说好用来看书的上午,没想到在床上一躺就那么躺过去了;
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抱着手机刷微博刷视频就又没有了;
下定决心、洗心革面要在最后的关头冲刺一把,喜欢的游戏主播更新进度了,结果手里刚捧起的书又被扔到一边去了。
不管之前有多雄心壮志,到了最后永远以失败告终。虽然偶尔也意识到这样不行,会白白浪费4年的时间,但当你身处其中时,就不知不觉地任凭光阴流走了。
归根到底,一切都是因为“习惯”了。
03
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但人日常生活的90%都源自于习惯和个人的惯性。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被编辑好的“程序”。
也就是说,生活中90%的选择早已被做出,并被记录到固定的“程序”中。
当我们像小吴一样,下意识地选择了相对轻松的活动而规避日常任务时,那一刻的我们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罪恶感”。
等到哪一天该做的事情堆积如山,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出于“习惯”,我们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说过:“除非你去改变一些你每天都做的事情,否则,你的生活只能一如既往。成功的秘密就隐藏在你的日常行为中。”
也就是说,“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在明白了自己身上有着多么害人的习惯之后,小吴决定要洗心革面、好好学习。
有次课间,她拿着一个小计时器,指着上面4:06的数字对我炫耀:“看,我今天6吧?”
抄笔记的我有点难以理解,“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
“我那天专门在网上买了一个计时器,用来记录每天的阅读和学习时间。今天的我可是看了4个小时书的人呢!”小吴得意地在我面前晃悠。
我虽然当时哑然失笑,但同时也被小吴的热情所打动。对于一个长期习惯了“不学无术”的人来说,勇于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开始。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带着一股冲劲儿去培养新的好习惯。万事开头难,只要把注意力放在新习惯的培养上,那么我们的意识就不会再去注意旧的习惯。
04
现在偶尔翻开朋友圈,里面好多都是小吴分享书单、晒自己学习时间的动态。
回望小吴一路的成长历程,从最开始的“习惯于浪费时间”到最后的“习惯于每天阅读”,小吴还真算得上个励志的典型。
身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养成好习惯和坏习惯具有同等的容易性。
所谓的好习惯,无非就是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能力,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欲望。等真正坚持过了习惯培养期,它们往往会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所以,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取得想要的成功,千万别让坏习惯成为你的绊脚石!
-END-
作者简介:小光,一个热爱文字热爱创作的95后青年。希望能够以文会友,遇见更多美丽而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