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原麦客
不可否认,由于基因的遗传,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在长大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与人存在智力上的差别。很多人知道这个事实后,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有人把这归咎于命运,有人把这归咎于身处的环境,有人把这归咎于父母基因的优劣。而强强联手的最终结果,是聪明人的后代会更聪明,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早有科学依据证明。
所以社会上一直存在“精英阶层”或者“中产阶级”的说辞。就是说极少数人,占有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财富。特别是当知识和财富相遇后,会产生神奇的力量,似乎连改变世界都成了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普通人做事时,他们的眼睛往往盯着钱。而聪明人做事,只专注事情本身,想着法儿把事情做好、做成,赚钱只不过是他们专注工作后的副产品。这两年,令我佩服或者长久成为心中楷模的人,都是通过知识实现财富自由,进而活在未来的人。
他们写一本书,动辄就能卖出几百万册。开设一个专栏,动辄用户超过十几万,一年时间,税后收入几千万,收割粉丝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样看来,天下最好的生意,莫过于贩卖知识,把同一份时间重复销售很多次。
而且随着销量的无限增加,成本越来越趋近于零。在粉丝上百万、上千万的不断增加中,等于聪明人一个人统领千军万马,硬是把自己大脑里那些正确的,逻辑、观念、道理、方法,灌输到很多人的大脑中去,就是以另一种形式改变部分世界。
清楚记得,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有这么一段对聪明人的精彩描述。他说逻辑思维的「李翔商业内参」,不到一年时间,订阅量超过10万,相当于李翔一个人创造的财富超过一个小型出版社几十号人一年的收入,一个人相当于一个团队。这个类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还有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据最新经济周刊统计,全球30%的财富集中7个人身上,也就是说,一辆面包车就能装下全世界30%的财富。这样看来,人和人的差距是天壤之别,并不局限于60分,你就处在平均水平以上。很可能是20%、1%、0.1%、0.0001%之后全是落后,没有比这更惨的事实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最初智商上的差异吗?答案是否定的。正确答案是,很多牛人,很多技艺非凡的人,本领超群的人,独占鳌头的人,他们的聪明都是后天习得。听到这个事实后,彻底打破基因决定最终命运的偏见。
普通人通过刻意练习,完全可以习得原来没有的能力,并且随着知识或者技能的不断增长和积累,聪明常常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我是从小看着他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银行职员,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小时候的他和普通孩子没什么区别。看起来憨头憨脑,做事情也没有一般孩子的灵巧。一二年级成绩平平,三年级后,似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他开始痴迷于学习。
后来,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全年级的学霸。我有点不解,就和这个孩子的父亲交流。向他请教育儿的方法,他父亲说他和孩子他妈什么也没有做,而孩子在他们眼里也并不是什么天才。
他说:“孩子的智商和一般孩子没啥区别,他哪里是什么聪明。一个小孩子写字,竟然把指头磨出了老茧。”虽然那位父亲非常的谦逊,可当那个孩子,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并且一直占据学霸的位置,就没人质疑他的聪明。
这样看来,聪明完全可以修炼而成,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是在一遍遍重塑我们的大脑。很多人都知道,人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或者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明显迟滞,甚至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都会被大脑屏蔽和阻断。
所谓的浮躁,就是心中好像万马奔腾,根本停不下来的状况。这样的情况下,你很难进行深入思考。思考能力,一直是聪明人之所以聪明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再来聊聊日常习惯对智商到底有没有影响。
长这么大,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格外聪明的人,甚至有着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蠢笨。理解力差,记忆力差,思考能力差,对数学、以及其他理科类,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和厌恶感。
所以四十岁以前,我都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是因为智商决定了我的处境。甚至对写作这门手艺——自己唯一的强项,也没多大兴趣。只在早期的QQ上,写过二三十篇文章。因为没有灵感,或者说没有写作的冲动,草草放弃。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天分。
突然有一天,得到某本书或者某个人启示,认识到大脑可以重塑这个事实,并且“刻意练习”是最好的方式后,我就把写作当成了一生的刚需。就想试试通过刻意练习,我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为自由散漫惯了,突然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当时的心态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也是真正想逼一把自己。把每天的写作时间固定下来,把看书的时间固定下来,也留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当时的想法是,反正没多少事情,先写写看,不行就停下来。
刚开始写东西,也是东凑西拼,就像完成一项每天不得不完成的事情。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链接、整理和完善的过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不是空想的时候才有,而是在写作中被想起、被激活、被重新拼凑的结果
有一句非常有用的话:“在行动中思考。”成为我持续写作的秘密武器。现在只要有时间,只要坐到书桌旁,只要能打开写作的页面,就没有写不出的文章。即使现在我依然怀疑,文章的质量一般般,但写作让我变得越来越聪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现在写文章,大脑里提取素材的时间明显缩短。在做一些日常决策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大脑的选项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有了更多的选项。就像李笑来先生说的:“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 、最低成本的大脑提升路径。”
特别在学习部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知识后,脾气也逐渐变好了,不在和家人生闷气,也不再和自己置气。以前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现在每次遇到问题、困难和选择时,心里会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自己。
一个如果说要往南,另一个会跳出来分析利弊,最终经过两个自我的协商,总会生成一个折中的方案。每次遇到烦心的事,一个显得神情忧郁,而另一个会跳出来说,这是暂时的,是一种幻觉,过会会好起来。遇到无法定义或者遂不及防的事情时,一个显得惊恐忧虑,而另一个会跳出来,告诉自己:“慢下来,钥匙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
以前对“优秀是一种习惯”不甚了解。虽然称不上优秀,但习惯一旦养成。在什么点写作,在什么点读书,在什么点锻炼,在什么点思考,对生活有一种熟悉的掌控感,而不是被生活裹挟着前行。也许,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是我四十岁以后最大的收获。
现在看来,聪明并非聪明人的专利,聪明是经过刻意练习、反复打磨以后、大脑和身体的完美融合。把简单问题系统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大脑遇到混乱状态时,能快速抉择,把损失减到最小的一种能力。是你不看过去,不关注眼前,而盯着未来的一种格局。
有时候,不免生出几分优越感。虽然我还是原来的我,除了年龄的增加,皱纹的堆积,老态的加重,营营苟苟的活着,似乎再无可取之处。但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自己明显已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我明白,再也回不到过去。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认知上的突破,反应到思考上的深入,最终落实到行动上的大胆尝试。从开始持续写作,为输出倒逼输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进而知道了区块链,开始学习投资理财。为了投资美股,能成功申请,看懂财报,开始学习英语。
在不断调整、改变和尝试中,大脑究竟处于什么状态?自我感觉越来越顺手,越来越听话,越来越有创造的能力,也越来越敏锐。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记忆力逐渐加强,原来花40分钟记住的单词,现在20分钟就能搞定。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想除了熟练之后的得心应手外,也是应该是大脑经过大量重复后一种重塑和改变的过程,也叫“最短有效回路”。是一种无意识的应激反应,这个“巧”字,更像是一种认知升级后的有效连接。
就像写一篇文章,你大脑里所有的文字,故事,类比,更像是你的兵。而你要么是将军,要么是国王,排兵布阵,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每一个文字发生最大价值。在一次次的操练和实战中,不聪明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