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唐顿庄园》里藏着让人难忘的岁月

时间:2020-10-18 16:27:34    来源:
原创: 朱延华  静阅湖
 
(全文3500字,阅读需8分钟)
 
 
  《唐顿庄园》这部电影是看的夜场,淮安这个不大不小城市的卢米埃,居然没有适合的场次,只有晚上十点多的夜场可看。这个夜场也只有我们夫妻和两位两位女同志,一共四个人,结束乘坐电梯时,听到另外两位女士聊天,也是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的。就是这样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却并没有排多少场次,更没有多少观众。
  我对《唐顿庄园》充满感情,是因为在淮师工作的时候,曾经创设过一个自己很得意的融媒体项目,名称为“淮师听课记”。这是2014年的事情,那时候淮师正在准备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了迎接评估,学校请了一些专家来预评估,为正式评估做些准备,当时从武汉某著名大学请来一位知名专家,与学校主要部门负责人座谈,他发表了很多建议,最后也让大家提问,对于我提出的宣传部可以做些什么的问题,他特别指出,宣传部什么也不能做,因为前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受到了社会很多误解,因此,本次审核评估,绝不能有一点宣传,不能有欢迎标语,不能有各类简报,不能有新闻宣传,总之一句话,就是决不要有任何宣传。
 
 
 
  听了这位专家介绍之后,心中释然,太好了,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需要做任何宣传,无论内部宣传,还是外部宣传,都不要做,也不能做,是不是太轻松了。然而,作为宣传部长,在学校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面前,任何事情都不做,显然有失体统,也是失职的,更是无能的。上级部门对这件事的宣传进行严格要求,自有其道理,作为一个单位的宣传部门,面对如此重大事情,却一点作为都没有,显然是不像话的。
 
  于是就开始思考,上级部门要求的是不能宣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没有严格限定在评估期间和评估前后就不许宣传,我们宣传工作只要把握住不宣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这件事,就不会犯规。那么,迎接和应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我们完全可以花点心思,找出恰到好处的氛围营造方法,让全校师生关注教学,重视教学,聚焦教学。
 
  从想法到做法,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如何做到绝不触碰教学审核评估,却又让人觉得这个宣传工作是在迎接教学审核评估?反复琢磨之后,想到了2011年开始的百名记者走基层大采访活动,在大采访活动当中有“书记访谈”“院长访谈”“社团风采”“宿舍文化”“”十余个具体的报道选题方向,其中一个为“课堂日记”,这个“课堂日记”在当年的百名记者走基层大采访活动中并不显眼,在这个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重要节点,却非常耀眼地涌入了我的视野。
 
 
 
  在校园新闻网站上开辟“课堂日记”栏目,不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吗?不就是以特殊的视角关注教学工作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不允许宣传,这是指不能评估工作,而不是指不能宣传教学工作。本科院校,教学具有中心地位,无论怎么宣传,都不算过分,何况我们已经连续几年开辟栏目宣传课堂教学了,在专家进校前,继续做好这个栏目,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有了这个具体的想法之后,头脑中就始终被这个问题所萦绕,于是生发出这样一个理念:“最美的大学文化在课堂”。这个想法一旦冒出来,就再也遏制不住,于是见人就拉住人交流讨论这个观点,有领导听了之后,大加赞赏,也有领导听了之后,觉得这句话经不住推敲,似乎表达不够严密。我却在与大家的交流讨论当中,越发坚定了这个认知,最重要的大学文化,一定是在课堂的。
 
  理念清晰之后,于是开始策划实施理念的落实落地。那时候正在被《唐顿庄园》所迷恋,被《舌尖上的中国》所陶醉,《唐顿庄园》和《舌尖上的中国》都不同于以往的电视剧每天播放两三集,而是每周推出一集,若干集构成一季。每周播放一集,这种节奏,非常适合“课堂”栏目,就这样,我从《唐顿庄园》借鉴了这个即将诞生的新栏目的呈现节奏:每周一集。
 
  《唐顿庄园》的每一集都是那么精致,那么讲究,那么引人入胜,我们的“课堂”主题栏目如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呢?首先需要一个让人容易关注和记忆的栏目名称,而且这个名称的含义与定位应该是非常精准的。叫什么名字呢?刚好那一阵子在读何兆武的《上学记》,这个书名特别随和亲切,尤其这个“记”字,是多么凝练而又低调啊。于是,“听课记”这三个字从头脑当中跑了出来,在进一步思考之后,又加上了“淮师”这个限定词,于是有了“淮师听课记”这个后来让人惊艳的融媒体项目名称。
 
  思路越来越清晰,“淮师听课记”必须在专家进校前推出,最好提前一个月以上,因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的工作要求当中,有着进校前半个月就要开展工作,工作方法是直接到学校网站上查看有关数据资料。针对专家这一工作特点,我们慎重研究确定“淮师听课记”的推出时间,所谓一鼓作气,太早了,学校的氛围还没起来,专家也还没有关注学校,用力过早,容易松懈,于是决定在评估专家进校前一个月推出这个融媒体项目。
 
  如何一炮打响?第一期如果做不好,说不定就会被领导否定掉,也可能得不到老师们的支持和认同,那么,再好的想法,也将得不到落实。在选择“淮师听课记”第一期的推出内容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所选听课对象,必须是领导、老师都公认的,什么的人物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呢?于是把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标兵作为第一期“淮师听课记”的报道对象,这从报道对象的身份上就避免了被非议和否定的可能。果然,“淮师听课记”第一期推出后,四位新闻报道对象及其课堂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唐顿庄园》是每周推出一集,《舌尖上的中国》也是每周推出一集,它们推出的时间非常固定,都是固定在每周某日的晚八点。这种固定时间点的方法,“淮师听课记”也忠实地予以照搬借鉴。每周一早上八点,“淮师听课记”栏目在学校主页准时推出,一秒也不会耽误,既不提前,也不推后。选择早上八点,是因为当时每天上午上班时间上课时间就是早上半点,一上班就非常准时地发布出来,连续几周这样做之后,就培养了观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预期。
 
 
 
  既然号称是融媒体产品,显然不能仅仅在学校主页这一个渠道推出,也不能仅仅是文字图片新闻一种方式。在当年的条件下,“淮师听课记”的推出,还有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人人网、校报、百度百科等多种载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表达方式,在连续三季报道之后,还将所有作品汇编成书。
 
  第一期推出时,我还专门写了几百字作为开栏的话,名之为《最美的大学文化在课堂》。
 
  搜索百度百科,还可以找到如下的内容:
 
  《淮师听课记》为淮师新闻网刊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主要内容为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堂日记。通过对淮阴师范学院课堂的多个侧面的报道,来展现淮阴师范学院教授风采、学生风貌、课堂生态等校园文化。本报道制作精良,每周一集,一集四篇,四集一季。
  《淮师听课记》为淮师新闻网刊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主要内容为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堂日记。通过对淮阴师范学院课堂的多个侧面的报道,来展现淮阴师范学院教授风采、学生风貌、课堂生态等校园文化。本报道制作精良,每周一集,一集四篇,四集一季,第一季名为《模样》,第一季四集分别呈现了《教授的模样》、《妈妈的模样》、《帅气的模样》、《智者的模样》。2014年10月第一季第一集在淮师新闻网首次刊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江苏教育发布”予以报道推介。
  《淮师听课记》发源于2011年4月开始的“百名记者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之《精彩课堂》。《淮师听课记》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融媒体互动体验式报道形式的大型纪实类校园新闻报道。报道动用了指导老师8人,淮通社10个分社、二级学院18个记者团,参与新闻报道写作学生300余人,报道组听了全校课堂1000多次。
  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评估之后,对“淮师听课记”这个融媒体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光明日报》在2014年12月25日,也以《办有温度有情感的教育》为题,对淮师听课记这个融媒体项目进行了深度报道,文章写道:
 
  这种以学生日记体记录课堂的形式在淮阴师范学院已持续多年。今年10月,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方式,学院还在校园网头条位置推出《听课记》栏目,每周1集,1集4篇,4集报道构成1季,以学生的视角,多侧面呈现老师、学生的风貌和日常课堂生态。《听课记》栏目推出两个月以来,在全国高教界产生巨大反响。“学生日记不是冷冰冰的监控与测评,而是对课堂的客观记录,是对老师带着情感的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说,淮阴师范学院《听课记》为全国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光明日报》的报道当中,只提到了借鉴《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在初稿当中,《唐顿庄园》是和《舌尖上的中国》并提的。
 
  2015年4月在镇江召开的全国高校宣传部长会议之后,全国有数多所高校引进了“听课记”这个宣传报道模式。
 
  再次欣赏《唐顿庄园》,突然就想到这些过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