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一)
回去一趟,坐飞机,倒时差,收拾行李,忙碌到现在,终于可以歇下来,写点什么。
虽然,回国只有十天,但该去的地方自认为都已经去过,看到了城市的热闹繁华,也体验到乡村的宁静与落寞。即使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农历新年,依然掩饰不住,日益萧条的农村。
说实话,相比于以前,现在的农村设施已经好太多,堪比天堂。水泥马路通到每家每户,哪怕再偏僻的农村,再崎岖的山路,蜿蜿蜒蜒,曲曲折折,都修成了玉带般的水泥路,都有车子可以到达。除了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路旁还有高高悬挂的路灯,听说,每天晚上,在一定时间内,都会亮灯。
这一点,简直让我震撼。
在我很小的时候,哪敢奢望有路灯,就是家里的电灯,也是期盼很久,才得以实现的产物。我仍然记得,那时,村子里第一次通电,小小的山村瞬间沸腾,每个人看着发出耀眼的白光,照亮整个黑夜的电灯,都显得惊诧万分,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忍不住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等确定一切都是真的,不由得大声呼叫,热泪盈眶。
孩子们兴奋地跳着,叫着,欢呼着,奔走相告,整晚都不想睡觉,因为在孩童们的世界里,只有天黑了才睡觉,这电灯照得黑夜如同白昼,还有许多时间任我们游玩,怎么舍得入睡。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有了,电视也有了,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好转。贪玩的孩子有时玩乐,忘了回家,到了晚上,还兴致黯然地在月光底下捉迷藏,玩游戏,等到月光消失以后,孩子们不得不意犹未尽地回到家。
如果,那时就有路灯,到了天黑,仍然可以照亮,即使玩得再晚,我们也不会害怕,因为一路都有灯光相随,那该多美好!
门前那条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偶尔打个喷嚏,灰尘都要进入鼻腔;若是雨天,忘记躲避来往的车辆,不好意思,你不是泪人儿,而是泥巴人,一不小心,就可以跟陕西的兵马俑媲美……现在这样的情景,应该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吧。
曾经的灰尘泥巴路被坚固的水泥路所替代,在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水泥路已初见雏形,只可惜,就要离开,没来得及享受。听说,如今门前的那条路不仅变成水泥路,而且还加宽不少,路旁安装了高高的路灯。在曾经美好的童年里,加上这两样因素,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我们都可以在马路上恣意行走,不用担心被灰尘呛到,也不用担心变成兵马俑,甚至连穿什么鞋子也不用那么变幻。就连到了晚上,孩子们依然可以尽情玩耍,不用等天一黑,就急匆匆地往家赶,也不害怕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想想就觉得很美,不由得笑出两个酒窝!
那时,有多少个黑夜降临的晚上,我们意犹未尽地停止正在玩乐的游戏,依依不舍地跟小伙伴们告别,尽管第二天仍然会相见,但夜晚的到来,就是我们依依惜别的时刻。有多少次,我们因为有事要出去,无奈却没法出门,因为黑夜就在眼前,阻挡了前进的步伐;我还记得我们摸黑在田野里忙碌着农活,一不小心,镰刀就要割到手指……
如今,一切都要改写,因为即使到了天黑,依然还有灯光,哪怕在空旷的田野里,也能照亮。我们可以恣意玩耍,任由黑夜降临;也不用依依惜别,在黑夜;即使没有月光,我们还有路灯。
所有都在好转,曾经我们所企盼的、奢望的,在此刻,都已经实现。可是,曾经渴盼这一切的人群——我们,都已经长大,离开了村庄,离开了农村这个广袤的土地。我们踏上了城市的征途,也早已习惯城市里宽阔的马路,城市里耀眼的灯光。
不仅是我们,就连比我们小很多的孩子,也很少在农村生活。大人、小孩,纷纷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驻足、安家、生活,他们之中很少有人再想着回去,也很少有人还习惯乡村的宁静和落寞,也许,他们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热闹与繁华。
农村里的设施好了,可是,驻守农村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即使到了农历新年——中国人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在农村,几乎也难以看到更多身影。除了几个上了年纪、没法走出去的老人,年轻人鲜少出现。
村子里,曾经热闹祥和的景象在此刻却被寂静与冷清所取代;曾经鸡鸣狗吠,家家相闻,到了此刻,也变成一种静默的音乐,只能在心里默默吟唱。
有人分析说:“农村里的设施看似已经变很好了,马路修了,路灯也有了,都已经通车,人们生活方便了许多,可是,有两样东西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医院。”
“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农村终究也没法发展起来!学校,关乎小孩上学,现在,方圆十几里的农村,很难找到一个学校,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个学校,现在一个镇才一两个学校,一般都设在镇中心,那些距离镇里很远家庭的孩子,根本没法入学。有时就近入学,也得走十几里路,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很难做到。”
“其次,就是医院,医院的资源分配其实跟学校的资源分配一样,一般都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偏辟的山村,这里一户,那里一户,再加上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山村里的小医院也渐渐消失,有个什么病痛,得跑老远……”
学校、医院,跟人口的分布其实又是一个正相关,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学校和医院就有存续的必要;当人口越来越少,学校和医院,也随之减少。因为学校和医院的减少,原本留守在农村的人们因为要上学,要就医,也只能另辟蹊径,想着办法离开农村,到达城市……它们之间本来就互相关联,互相影响,难以分割的因素。
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前十年,社会的趋势是,农村人口不断地涌入城镇,随之而来的,带动了城镇的大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
那时,我们只想着在农村里随便开辟一块地基或者在已有的房子基础上,重新建一座房子,亮堂堂的。没有人想过要去城市里买房子,甚至,大家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离开这个村庄,反正生于此、长于此,人们早已习惯这片土地,这块地方。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庄,涌向城镇,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想在城市扎根,越来越多的人想在城市买房。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扎根一个地方的先决条件需要一套房子,一个栖息的地方,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大概跟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也分不开,于是,城市里的房子一路飙升,蒸蒸日上。农村里大片房子却废弃在那里,成了一座座荒宅。
尽管,农村的硬件设施已经好很多,但依然还是一片人心的荒漠。有时候,行走在英国的乡间小路上,看着山脚下一栋栋别墅,门前宽阔的马路,我常想,在中国,是否也可以这样,哪怕距离城市很远,只要有马路,通车,依然可以住满人群。
如今看来,并不一样,虽然马路和路灯都已经跟上,但依然没有留住人,是什么原因呢?正如人们所说的,学校,医院;若是往更深层次的挖掘,工作机会?报酬?区域发展不均衡,或者,还有其他?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城镇化建设的道路,殊不知,城镇化建设完成以后,紧跟而来的却是逆城市化建设,所谓的逆城市化建设,就是城市人口往农村流动的现象。
什么时候,这种现象会在中国出现?或者,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正行进在哪条道路上呢?是城镇化建设刚起步,还是如火如荼,还是已近尾声?也许,即将迎来的就是逆城市化建设?
也许,还是其他?
只是,暂时,我也想不出。
彦子
2018年2月19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