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叶振环‖ 散文‖ 合肥拜谒包公、李中堂

时间:2020-10-18 16:47:25    来源:
作者:叶振环
 
应邀参观生态园林城市合肥的时间已经是深秋,但这里所呈现出来的景象还是让大家赞叹不已。马路两边树形端庄,枝叶扶疏的广玉兰依然绿意盎然。
踏进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时,我马上想起人杰地灵四个字,且不讲当代,即使在古代、近代历史上,安徽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重量级名人。诸如皋陶、夏启,老子、庄子,管仲、姜尚,陈胜、吴广,曹操、朱元璋,包拯、朱熹,戚继光、李鸿章……这些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对安徽、中国乃至人类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所以,此次合肥之行大家很自然地关心起合肥的历史来。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合肥应该是首次出现在司马迁那部不朽巨著《史记》的卷一百二九,即《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史记正义》注曰:“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可见,早在秦汉时期,合肥就已经是州郡的治所了,且地饶物丰,商贾云集。其实,关于“合肥”名称的由来,北魏时的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就有过直接的描述:“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需要解释的是,文中“施”指施水,即现在的南淝河,“肥”指淝水,就是现在的东淝河。至于后来唐人引《尔雅》,称“归异出同曰肥”,我认为有续貂之嫌,不足为据。
据介绍,在安徽省的历史上,合肥并非一直是省会城市,而是几经变迁。清代乾隆中期,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有金陵门户之称的安庆以其“南滨大江,北界清淮。淮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而成为安徽省会。一百年后,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爆发,安庆很快就成为了主战场之一,清政府于1853年将省会移植庐州府治,即今合肥。这也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安徽省会。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同治元年,即1862年,安庆“悉复旧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安庆仍为省会,但是很快“淮上明珠”蚌埠因津浦铁路的开通,一跃成为南北通衢、水路枢纽。之后30多年间,包括日本入侵时期,蚌埠一直是省会城市。抗战时期,安徽省会在六安、金寨(当时叫立煌县)、霍邱等地变迁。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合肥成立省政府。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省会又有数次转移,先是安庆,之后芜湖,再后是屯溪。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省变为淮北和淮南二行署,没有筹建安徽省。1952年8月,新中国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之后,合肥的省会城市地位才没再发生更改。
听完介绍,当道主安排我们参观了包公祠和李鸿章故居。在接待着和参观者眼里,包拯和李鸿章俨然就是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而更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取舍变迁的过程。
说合肥人以北宋名臣包拯为荣,几乎没有人反对,因为几乎所有安徽人都引以自豪。虽然古有《包待制陈州粜米》的杂剧常演不衰,虽然时下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几句“开封有个包青天”,但是包公并不是河南人,而且他在开封为官的时间也仅仅只有一年多。包公的出生地和归葬地都在合肥,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故乡合肥度过的。在合肥留下的遗迹甚多,高尚景行,引入凭吊。
包公的事迹不敢说是“地球人都知道”,但在中国算得上妇孺皆知。中国封建社会贤相名臣不胜枚举,但是像包公这样生前死后都享有崇高盛誉的,实在罕有伦比。他一生在很多地方做过官,无论在何地为官,都不仅能做到清正廉明,而且;力所能及地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因而广受尊重,百姓称之“包青天”。所以,几乎所有他任过职的地方,比如河南开封、广东肇庆、安徽池州等地,都建有包公祠。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当属合肥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全名叫“包孝肃公祠”,位于合肥城东南的包河公园香花墩上。据说,此处为包公幼年读书处。始建于宋治平三年,即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庙的祖庭。祠内有正殿、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等古建筑以及大片碧水、园林组成。
享堂内包公塑像高大威严,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倒是东面耸立的六角龙井亭颇引人驻足。亭内一井,名曰“廉泉”。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就会偷偷难忍。清末举人李国苇书《井亭记》说:“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井,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
再者,祠后不远处就是包河。据说是宋仁宗所赐,河中有藕,开红花,断之无丝,迴乎别处的藕断丝连。所以,合肥地区流传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
包公祠内匾额、楹联、诗词、曲赋众多,而我最喜欢的是一幅楹联:“借问好游客来何所闻去何所见,别有会心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显然,包青天,廉泉,包河藕,是佳话,更是民愿。
合肥包公祠已有近千年历史,多次扩建、重修,现存的祠堂建筑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于光绪八年,即1882年捐银修复的。与所有合肥人一样,李鸿章因有包拯这样的乡贤而高兴,并且想必对包公心存崇拜,没准他就一直将包拯作为自己楷模。出钱修包公祠是一证,生前自己选的墓地要临近包公坟更是一证。
李鸿章1901年11月7日病逝于北京,十六个月后安葬在合肥东乡。早些年,这一带有“一里三公”的说法,指的是这里方圆一公里范围内葬有宋代名臣包拯、朱元璋部下大将张得胜和清朝的李鸿章。李鸿章给哥哥李瀚章写信谈到选墓地时说:“弟不知地舆,也不甚信风水,但喜临近包公坟……”可见,在九泉之下能与包拯为邻,是一件令李鸿章非常满意的事情。另外,现在包公祠内的包公墓当是很晚才迁入的。
然而,让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而且与包拯遭遇截然相反的是,李鸿章死去50多年后竟然被人掘墓。1958年全民大练钢铁,当时人民公社组织人挖坟取宝,在李鸿章的墓地上兴建工厂,李鸿章的遗骸被群众从墓穴中挖出。据说,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得十分完好,可惜当时他的名声不好,历史书上说他是“汉奸卖国贼”,所以狂热的革命群众用绳子将李鸿章的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到处游行,直到尸骨散尽。
当我们走进位于淮河路的李鸿章故居时,李鸿章的身后名位已经大大提升,不再被人简单地骂作“卖国贼”了。李鸿章已成了旅游资源了,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了。当人们持公正平和之心将李鸿章放回他所处的时代去分析、研究时,大家才发现,李鸿章不仅是出色的文学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更是晚清官场最具世界眼光的政治家、开创先河的改革家。清代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主持和创办了三个——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其中,江南制造总局就是现在江南造船厂的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就是南京兵工企业辰光集团的前身。中国的铁路和电报事业都是肇始于李鸿章之手。还有,李鸿章于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为清政府挽回白银流失两千万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六千余万两。130年后,这家国企仍然顽强地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了,现在仅其旗下在境内外上市的各类控股公司就有20多家,大家熟知的招商银行就是它的属下资产。
看完李鸿章故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鸿章的临终诗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临终诗是这样写的——
老老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命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据展厅解释,此诗为李鸿章临死前口占,由其子李经述笔录的,浓缩了李鸿章曲折而又悲壮的心路历程,充分表达了李鸿章对清政府所面临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切忧虑。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被视为李鸿章“政治公敌”的梁启超对李的最终评价。他还说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謗言,是其长也。”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所以,得知李鸿章逝世,李鸿章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就一幅挽联道——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应当说,到目前为止,对李鸿章的批评和把握尚没有超出梁启超的。
进出李鸿章故居的人士和参观包公祠的游客一样络绎不绝,而李鸿章在人们心里追赶包拯的脚步显然缓慢,不过好在没有停止,后人观包拯已有九百多年(包拯死于1062年),观李鸿章方百年,李鸿章还有时间。
 
【作者简介】叶振环,上海崇明区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