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入乡随俗”(杂文)
作者:张玉庭
关于“入乡随俗”的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方式,便之与环境相融合,与交际对象相融和,不要有距离感。
打个比方,当妈妈给孩子讲故事时,就都能做到“入乡随俗”,即,不再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不再用大人的语言描绘世界,而是相反,用孩子式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式的语言描绘世界。有位妈妈就是这么说的:“小朋友都喜欢捉迷藏,其实,鸡娃娃也喜欢捉迷藏,鸡娃娃和小朋友捉迷藏时,是藏在鸡妈妈的翅膀下面的,你要是不注意,就很难很难看到他。花蝴蝶和小朋友捉迷藏时,是悄悄地藏在花丛中的,猛一看也像一朵美丽的花,你要是不注意,就很难很难看到她。小月牙儿和小朋友捉迷藏时,是悄悄的钻进白云怀里了,你就是发现了,他也不出来,特别特别淘气。最有趣的是小雨点儿,他只要一藏到小河里,你就永远永远找不到他了。”说到这,这位年轻的妈妈还就势问了孩子一句:“你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孩子想了想,然后回答了一句:“因为浪花姐姐最喜欢他,一下子就把他抱跑了!”
请注意这位讲故事的妈妈,只因她的的确确做到了“入乡随俗”,她的话是孩子式的,表达效果才特别的好。
那么,如果全然忽略了这一点,会怎么样?
请听一个小笑话。古代有个秀才,说话时总要文乎乎的,他要买柴了,居然对着卖柴的老人喊了一声:“尔来!”好在一个“来”字能听明白,老人就过来了,于是秀才问了一句:“其价几何?”好在一个“价”字老人能听明白,就说出了柴的价格,更不料秀才来了第三句:“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意即“这柴烧起来烟多而火焰少,请便宜些。”无奈老人实在听不明白这文乎乎的一句,只好转身走了。有人问老人怎么了,老人回答,那秀才一会儿说盐多一会说盐少,把我当成卖盐的了。
请注意故事中的秀才,明明是在和文化不高的老人说话,却非要反反复复地玩深沉,来了一大通“之乎所以”,这正如上街买油条,说大白话挺好的,却非要装腔作势地说英语,岂不是会被人视为“假洋鬼子”?
其实,入乡随俗并不难,心里装着对方即可,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入乡随俗的人往往是因为自恃清高,总爱炫耀,正如一个人刚学了点哲学,就在酒桌边当着他的农民朋友的面猛吹:“知道什么叫哲学吗?哲学既讲究具体的,又讲究抽象的。”说着拎起桌子上的烧鸡:“比如鸡就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我手里的这只烧鸡就是具体的,此外还有一个抽象的!”那位农民朋友听到这,挺烦,于是一把夺过烧鸡,说:“那好,这只具体的鸡我吃,您吃那只抽象的去!”那位“哲学家”听了,差点儿气掉了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