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子和孟子作为文化巨人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对我们山东人独特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和主张,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民众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之中。
尤其是在过年的环节中,礼仪多而细致,更加凸显。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你是渴盼还是懒得去搭理,小年的脚步都由远及近,一脸欢喜地来到我们面前。拉开过大年的序幕。
过小年可不是这么简单,它有很多故事、习俗、礼仪和忌讳。
首先“小年”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此事。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汉族民间称“灶王爷”。
据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它常被人们认为是火神祝融。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户神),宁媚与灶(灶君)”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梦粱录》中,就有“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的记载。《清史稿》也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的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因为灶神日日居于人们家中,对人们日常的喜怒哀乐、功过是非了然于心。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家家户户蒸粘糕,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粘性十足,既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又希望能借助枣糕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而且要求祭灶的必须是男子,民间至今还留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为了给灶王爷留下一个好印象并给他送行,所以腊月廿三这天,人们还要“扫房子”,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打扫完成后还要贴窗花、洗头浴身。
除此之外,还要蒸一些敬神和走亲访友用的花馍,小年晚上还要吃饺子,饺子馅儿自己随意放,可荤可素可鱼可肉。
小年礼仪很多,忌讳也不少。
比如小年当日不能宰杀,禁绝煞气;不能捣蒜,忌把年的喜气和财运捣散;不能在灶台不和谐,禁止失睦;忌串门,防破坏财气、影响运势;不能说脏话、打孩子,以免喜气和财气全都跑光,一年无望。
老家人淳朴善良,老家过小年热闹。其实,美食美味,清洁干净,满怀希望之余,人们更重视家的温暖,看重浓浓的人情味儿和至真至纯的亲情。总之一家人围坐在老人身旁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除了幸福快乐还是幸福快乐!在这个时候,过小年祭灶神仅仅是一个象征罢了!
【作者简介】张吉超,男,1964年7月15日出生。高级教师,中共党员,临清二中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