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是一种政治谋略,多发生在中国古代。中国过去是专制国家,等级森严,比如在官场上,下级不能越过上级,谁要想越位冒尖,人头就很难保住。如果满腹才华,却屈居在庸才之下怎么办?唯一的方法是韬光养晦,学会委屈在先,再事发于后。说这种谋略多发生在古代,是指因韬光养晦而形成的杀戮太多了。而现代社会毕竟进入了文明时代,政治上的相互杀戮少了。不过韬光养晦作为一种谋略仍然普遍存在
尤利安是欧洲古代史里的著名人物,他就是屈居于人、事发于后的典型。其实,屈居于人说说容易,真正要做到很难很难。尤利安的兄弟的被杀,就是一个警告。在皇帝眼里,他兄弟可能不甘心屈居于人,所以除之。于是尤利安更得小心翼翼,既要保持表面谦卑的假象,不能让人看出什么,又要维护自由的心灵。他爱读哲学书,冒险弄到一本禁书——不信神的、渎神的柏拉图《对话录》,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次,在楼梯上,他手上的书意外地被修士优特罗庇乌斯发现,他问是什么书?他不慌不忙地把书递上,修土看到了羊皮封面上的大字标题是《使徒保罗传》,翻也不翻就还给了他。修士乘机教训他,不要读异端邪说的书,更不要读那些哲学家的书,他们毫无价值的智慧,我刚才已经充分驳斥过了。尤利安装作很认真地倾听
把封面伪装一下,这无论怎样都是好主意。“这是小尤利安惯用的骗术……他从小就学会伪装,而且达到一般儿童达不到的圆熟程度……有的时候他欺骗、作假、耍诡计并不是出于必要,只是习惯成自然,是一种恶意的、复仇的乐趣。他谁都骗,但从来不骗他的老师马多尼奥斯
尤利安从记事的一天起,似乎就在等待死神的降临,他父亲君士坦提乌斯·尤利乌斯(是当今皇上的异母兄弟)被皇上害死,他被株连是早晚的事。他与兄弟俩只得苟且偷生,他“听到的、知道的事很多,但是他不得不装出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特别是当一个人屈居在一个低等智慧、丑陋愚蠢的上司下面,就得承认自己比上司还愚蠢,还愚笨。这种韬光养晦,首先得建立在侮辱自己的人格的基础上,代价太大了
作为小说,作者不可能把忍受的、屈辱的生活一一展现,还得写一些变动的东西。表面看来忍受没有多少风险,小心翼翼地别说错话,唯唯诺诺地不得罪别人,但即使做到这样,仍然布满危险。野心家地方司令官马尔库斯·斯库狄洛知道皇上不想公开杀死他,他就想做一件皇上不愿为而为之的事,一定能起到效忠的目的。司令官带领部队杀了进来,尤利安束手无策,突如其来的伤害最难提防。眼看小命保不住了,他的教师马多尼奥斯急中生智挺身而出哇哇大叫:“你们好大胆,胆敢冒犯皇上指派来的人?我奉命来把这两个皇族少年带回宫去。奥古斯都已经赦免了他们,御旨在这里教师冒杀头之危成功地退了敌,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尤利自然更是感恩不尽
可见韬光养晦确实不容易,要完全改变自己的习性不算,还得处处留神,小心四周冷不丁地冒出一个陷阱。像司令官突然带部队冲杀进来这样的事,尤利安再聪明也无法预料到。
之后尤利安终于熬出了头,被皇帝立为副帝,皇帝最终以为这个年轻人是老实的、软弱的。皇帝被他的表象所蒙蔽,这意味着将把自己送进坟墓。尤利安被立为副帝后,又被加冕为恺撒,被派去出征高卢。这位年轻的副帝,就像入水的蛟龙,上天的鲲鹏,潇洒抖擞起来,他的英勇才智在广阔的天地里得以尽情展现。这又是皇帝致命的一错,如果把这个年轻的对手安置在身边,他还不敢有所作为,他还得忍受着煎熬。在战场上,尤利安屡战屡胜,威望日渐升起。皇上这才后悔莫及,于是减去军队的供给,抽调部分精锐部队去东面和波斯人作战,企图削弱尤利安的势力。这一系列的举措得罪了军队,引起哗变,就像发生在中国北宋时候的“陈桥兵变”那样,“黄袍加身”,于是,正副皇帝将要展开一场恶战。
摘自《月亮下的蛋》
作者: 若隐\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