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安娜·西格斯 传记:德国著名作家

时间:2020-10-18 17:29:20    来源:

安娜·西格斯( Anna Seghers,1900-1985),德国著名女作家,原名内蒂赖林( Netty Reiling),出生于美因茨市一古玩商和艺术鉴赏家的家庭。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成长,从小受到文艺的熏陶。先后在科隆和海德堡学习语言学、历史、艺术史和汉学。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大师们、特别是托尔斯泰对她未来的创作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一九二四年,经过五年深造,以研究艺术史的论文获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去一些国家实地考察社会问题和体验生活,从中获得的经验更加深她对社会政治矛盾的认识。

一九二八年加入德共,从此创作有了明确目标。

西格斯的第一部作品《圣巴巴拉的渔民起义》(1928)确立了她的无产阶级作家的地位。小说歌颂了苦难的渔民们反抗船主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获得克莱斯特奖金。在这部处女作里已经显露出西格斯整个创作的基调:反抗压迫和社会非正义。短篇小说《到美国大使馆去的路上》(1930)描写一九二七年国际劳动人民为营救两个被美国司法机关无理判处死刑的美国工人而进行的抗议斗争。小说的主题思想—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团结,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西格斯的许多作品里。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伴们》(1932)描写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意大利以及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九年间反抗反革命暴政的英勇斗争。

一九三三年,西格斯开始流亡生活。她先到巴黎,参加反法西斯书刊的编辑工作。一九四○年,希特勒军队侵入法国,她再度流亡。次年来到墨西哥。在这里,她担任《自由德意志》的编辑,被选为“海涅俱乐部”主席。流亡期间她竭力促进反法西斯作家统一战线的实现出席过第一、二、三次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

在环境艰苦、革命活动繁忙的情况下,西格斯完成人了《人头悬赏》《二月之路》、《拯救》、《第七个十字架》和《过境》等五部长篇小说。此外还写了一些出色的短篇小说,如《已故少女们的远足》。《人头悬赏》(阿姆斯特丹,193)写一个在农村亲戚家里避难的青年工人被警察悬赏缉拿的经过,勾画出法西斯上台前夕德国农村的图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法西斯夺取政权的背景和原因《二月之路》(巴黎,1935)以维也纳无产阶级一九三四年二月反抗多尔夫斯法西斯统治的起义失败为例,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建立革命领导和统战线的重要性。《拯救》(阿姆斯特丹,1937)反映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矿工的生活和斗争,着重探索了党外工人政治觉悟的提高问题。《过境》(墨西哥,1944年英文版,1948年德文版)描写一九四O年希特勒军队入侵法国后,欧洲各国成千上万流亡者涌入马赛争取出境时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第七个十字架》(1942,纽约英文版,墨西哥德文版;1944年在美国搬上银幕)是一曲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颂歌。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完美,给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小说以七个囚犯从维斯特霍芬集中营逃跑为主要情节。一九三四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共产党员海斯勒同六名难友一起越营逃跑。事情发生后,法西斯在国内布下天罗地网,在营内竖起七个象征绞刑架的十字架,发誓要在七天内把他们抓回处死,以示惩戒。他们中的六人先后落网遇难,只有海斯勒一人依靠同志朋友们的掩护和工人们的帮助,成功地越过国界,逃到国外。法西斯竖起的十字架是其恐怖统治的象征。第七个十字架由于海斯勒逃跑成功而永远空着,字象征着不可一世的纳粹统治的虚弱,预示着反法西斯的斗争必将胜利。海斯勒的逃亡路线决定着小说的情节结构。作者让他在逃跑时广泛接触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从中展示各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现存的革命实力和反抗的形式。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西格斯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法西斯专政初年的德国现状图

德国法西斯给本国和欧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格斯一九四七年回国后继续致力于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斗争。本着这种精神,她把一九四五年已着手写作的长篇小说《死者青春常在)(1949年出版,1968年搬上银幕)写完。这部杰作像一幅气势雄伟的时代画卷,艺术地概括了德国一九一八年十一月革命至第二次大战终结的历史,形象地展现了两大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情景青年共产党员埃尔温在十一月革命中惨遭白卫军杀害。以凶手们及其幕后牵线人为一方同以埃尔温的亲友同志们为另一方之间的斗争,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体现了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矛盾。作品不仅控诉了法西斯的罪行,揭露了导致法西斯暴政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同时热情地赞扬了无产阶级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汉斯,埃尔温的儿子,在父亲的战友马丁的指引下也成长为反法西斯战士,结果又为同一反动势力杀害。但是,革命人民及其思想是斩不尽、杀不绝的,革命自有后来人,“死者青春常在西格斯以《死者青春常在》结束了她的延续二十年之久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之后,她的创作转向解放后的现实社会问题。长篇小说《决断》(1959)就是反映这方面问题的一部重要作品。故事发生在共和国成立前后(11951)。在作者看来,我们的时代是个决断时代:小说所有人物都得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之间作出决断。这一决断涉及生活的一切领域。小说情节复杂,主要情节围绕着战后已收归国有的科辛钢铁厂(原老板本特海姆现在西德又成了企业家)的重建展开。小说人物繁多,中心人物系三个曾参加西班牙解放斗争的老战友。战后,其中二人在科辛钢铁厂工作,另一人在美国当了作家。小说追述他们各自的遭遇。作者以这三个人物的塑造来唤起对过去艰苦岁月的回忆,揭示当前的同过去的斗争的连贯性。

作者把《决断》作为计划中的连续性长篇小说集的第一部。《信任》作为其续集于一九六八年问世。后者的情节同前者相衔接并延伸至一九五三年。人物的活动集中于民主德国。小说写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新的生活如何造就新人。作者的目光更多地落在青年一代身上。作品关于阶级斗争的描写也占有相当的份量。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七日爆发的东柏林工人暴乱事件构成故事的一个高峰。作者想要表明:年轻的共和国及其建设者经得起严峻斗争的考验,因而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死者青春常在》《(决断》和《信任》不仅有某些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时人物和情节的连贯性),而且在艺术结构形式方面也有一致的地方:它们都采用多条彼此有联系、有时又互相交叉的情节线索并行发展的方法,使作品在反映现实上达到较大的广度和深度,具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特色。这就克服了东德许多小说在反映现实上存在的狭隘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格斯把德国的社会小说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除长篇小说外,西格斯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如《一个人和他的名字)、《渡过》和《奇特的会见》等。

解放后,西格斯除从事创作外,还致力于德国文化的民主革新和世界和平事业,一直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协主席的职务(现任名誉主席)。一九五献。她由于在创作和社会活动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五一年获国际列宁和平奖金,并于一九五一、一九五九和一九七一年三次获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家奖金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