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弗里德里希·沃尔夫 传记:德国犹太人,剧作家

时间:2020-10-18 17:29:33    来源:

弗里德里希·沃尔夫Friedrich Wolf(1888~1953),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沃尔夫出身于莱茵河畔诺伊维特城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酷爱大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青少年时代曾多次离家出走。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对现代文明产生很大的反感。在大学里,他选择了医学的专业,立志用毕生精力为穷苦人解除病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沃尔夫在战地军医。他亲身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开始探索人类社会的出路问题,并且从和平主义的立场出发,加入了反战的行列。但他很快被遣送到德累斯顿的精神病院。在德累斯顿,沃尔夫与工人阶级有了广泛的接触,积极参加他们的斗争。一九一八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时,他被选为萨克森工兵联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一九一九年,他因参加示威游行,抗议暗杀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而被捕。一九二○年,他在莱姆夏特城当医生,与当地工人一起反对卡普叛乱。十一月革命失败后,他曾一度失望,陷入彷徨。后来,他到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任乡村医生,和当地人民朝夕相处的生活打开了他的眼界,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一九二八年,沃尔夫加入了德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沃尔夫的创作活动始于一九一七年。他在战争期间完成的剧本《穆罕默德》(1917)和《这就是你》(1918),艺术上虽都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缺乏鲜明的性格描写,但它们都以人类解放为主题,反映出作者早年追求真理,寻找出路的努力。

沃尔夫在一九二四年发表的历史剧《贫穷的康拉特》是作者在施瓦本乡间长期搜集素材,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产物。“贫穷的康拉特”是十六世纪当地农民的一个秘密组织,他们以演滑稽戏为掩护,互相串连,揭竿而起,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沃尔夫以德国历史上这一光辉篇章为题材,真实地描绘了可歌可泣的农民斗争。剧本的意义还在于,作者结合一九一八年革命失败的教训,对农民起义的经验进行总结,不仅揭示了农民战争时期极其尖锐的级冲突,而且指出了穷苦人要获得解放,必须诉诸暴力革命,而一旦取得胜利,巩固政权又尤关重要。《贫穷的康拉特》上演以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它标志着沃尔夫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大步,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十年代后期,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作为德国共产党党员的沃尔夫政治觉悟也有了很大提高。一九二九年,他在柏林举行的工人戏剧协会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艺术就是武器》的发言,提出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服务是革命作家的光荣使命。这期间,他相继发表的作品有:描写工人失业和劳动妇女无力抚育后代而被迫堕胎的悲剧《氯化钾》(1928);反映一九一八年地二月奥地利水兵起义的《卡塔罗的水兵》(1930);以中国革命为题材描写上海一个纺织女工的觉悟与成长的《戴阳觉醒了》(1932),等等。这些作品直接涉及现实的阶级斗争,思想挖掘深刻,充满战斗激情,起到了唤醒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后,沃尔夫被迫流亡国外。为了揭露法西斯的罪行,他先后奔走于瑞士、法国、苏联和美国。著名的剧本《马门教授》(1939)《福劳利德镇》(1934)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马门教授》写的是一九三三年国会纵火案发生前后,一个德国犹太医生的遭遇。马门教授工作勤恳,为人正直但是固执己见。他只相信科学,对政治不问不闻。面对纳粹的种种倒行逆施,他仍坚持“超政治”的立场,反对儿子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然而,法西斯却没有把他放过。他亲手创办的医院被夺走,小女儿被赶出学校,并且因犹太血统而遭受屈辱。马门教授不堪向邪恶势力低头,开枪自杀。临死前,他终于醒悟到儿子所走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马门教授》正如它的副标题所称,是一出“西方民主的悲剧。剧作深人揭示了幻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马门教授所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一根接一根倒塌,悲剧的结局在所不免。作者用马门教授这个善良而天真的形象向全世界对希特勒政权抱有幻想的人们发出了警报。剧本问世后,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一九四O年被译成中文,在延安上演。一九四九年,沃尔夫因这个剧本荣获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

一九三八年,沃尔夫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途中在法国边境被捕。在维内集中营里,他与法西斯匪徒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历史剧《博马舍》(1940)。剧本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主人公是法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名人博马舍。沃尔夫着意刻画了博马舍的矛盾性格,鞭挞了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革命热情充沛的巴黎人民;体现出作者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觉醒了的人民大众。

沃尔夫于一九四一年获释后,即到苏联避难。在此期间,他曾到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前线,向德国士兵广播,同时,继续用他那犀利的笔锋揭露希特勒法西斯的罪行。

战争结束后,沃尔夫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尽管已年近花甲,但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建设新生活的斗争。他在柏林领导新剧团,并且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演出了大量剧目,教育被毒害的青年一代。他的《女村长安娜》(1950)是当时第一部反映新生活的喜剧。剧本围绕德国解放初期农村中新旧势力的尖锐斗争,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全剧描写细腻、感人,真实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歌颂了公而忘私的新道德、新风尚,受到德国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沃尔夫出任首任驻波兰大使。任职期间和离职以后直至一九五三年因病逝世,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最后,他以剧本《托马斯·闵采尔一手持彩虹旗的人》(1953),实现了他从写作《贫穷的康拉特》以来的宿愿—把这位农民战争的著名领袖搬上舞台。剧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节发展说明作者的艺术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沃尔夫是一个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剧本、电影脚本、小说诗歌、论文随笔、童话等,丰富多彩。但他的成就主要在戏剧创作方面。他一生共写有二十五个剧本。

沃尔夫曾经说,每个诚实和坦率的作家的创作,大体应该符合他的时代和他的人民的历史发展进程。沃尔夫自己正是遵循这条原则,从他亲身经历的现实斗争和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题材,以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从事创作活动。读着他的作品,总是令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种革命者的炽热感情和鼓舞人民团结战斗的巨大力量。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