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启礼
到了天水,有朋友告诉我:不到麦积山,不算来天水。
其实在这次来天水之前,已早闻麦积山胜境,并期待着有朝一日到天水,一定要去麦积山游览,看看它到底有多美?
不巧的是,此次采风活动没有安排去麦积山。我去麦积山的强烈欲望,一下子跌到了“冰点”。
好在采风活动结束后,天水文友杨金锁老兄,组织好几部车辆,专程为我们安排了游览麦积山,了却了我与麦积山“会面”的心愿。我真打心眼里感谢金锁兄,在这里道一声:“谢谢了!”
那天,我与河南平顶山的郑喜艳、韩灿然、湖北武汉的刘远翔几位文友同乘一辆车。出天水市区朝东南方向,沿宽阔的马路直奔而去。谁知“好路”不长,没走多少里程,遇上修路,只好在靠边的土路上行驶,路基坑坑洼洼,车速很慢,颠簸的也厉害。好在我们去麦积山心切,又都是文友,彼此比较熟悉,扯起文学的话题,海阔天空地聊个不停。尽管有时车辆颠簸摇晃,我们坐在那里像筛糠似的,也全然不顾。只是想快一点儿到达麦积山。
五十公里的路程,总算“颠”过来了。
站在麦积山下,举目仰望,苍松翠竹,绿树青藤,林海茫茫,满目生碧。尽管时入深秋,“绿”还是麦积山的主色调。偶有片片枫叶泛红,那亦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环视四周,高山深壑,重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势磅礴。麦积山孤峰突起,形状奇特,犹如麦垛,耸立于群峰之中。有文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恋,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
松柏丛竹,奇花野草,掩映着麦积山紫褐色的山体。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据导游介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即公元384年至417年,而后屡有修葺扩建,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现存194个窟龛、7000多尊造像、1000平方米壁画,成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为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多凌空,凿于距地面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形平顶、圆形小浅盒、盂顶等。麦积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六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细镂,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高达16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给人以美感。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麦积山塑像有数千尊,仅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窥一斑而知全貌。东崖造像,最壮丽的七佛阁,七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情感。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与其挨着的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方,脚虽蟠曲着,却似乎要跳起来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皮,好像在动弹着。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当地人非常喜爱,称为“金蹄银角的牛蛙”。在牛儿堂两端有一可容1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项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的时候,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摆渡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眼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是头晕目眩,腿软颤抖,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听着导游滔滔不绝地讲解,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仰望,紫褐色的山体上开凿出大大小小的洞窟,一幅幅浮雕凌空悬挂在麦积山的峭壁上。我一边为石窟的精美艺术感叹,一边在心里发问:这么高,这么陡峭,那时又没有升降机、脚手架、龙门架等建筑设备,这些石窟是怎样开凿的呢?随着导游的介绍,解除了心中的疑问。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据说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噢!我明白了,真为先人们的智慧和艰辛劳动而由衷地赞美。
麦积山的美景、精美绝伦的石窟、美丽神奇的传说,把我的兴奋神经刺激到极致,本来患有高血压、恐高症,年近七十的我,情不自禁地登上凌空架起的栈道。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上,栈道全是挨着峭壁人工凌空搭建的,在这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上攀爬,还真有些提心吊胆,惊心动魄。边行边看,石窟中的雕像虽然大小不一,但技法精湛,风格突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造型有的委婉多姿,有的端庄典雅,或微笑,或沉思,神情各异,可以看到古代艺术家在同一题材的造像中,是在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刻划不同的性格特征,追求不同的审美情趣。实在是妙!站在空中的栈道上,向外放眼望去,崇山峻岭,嶙嶙怪石,青松似海,如诗如画。再回过头来看悬崖上的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仿佛自己是凌空而立,其惊险陡峻乃世罕见,不禁打一寒颤。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身处佳境中,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眼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大概就是对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的赞誉吧!
常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仅1700多米、距地142米的麦积山,凭借着其精美的“石窟塑像”这个“仙”而享誉世界。古人曾称赞这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石窟则是一座大雕塑馆,是石窟雕像中的珍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留恋往返。
作者简介:田启礼,河南省商丘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