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上周五回家时,在小区门口看到一张公告,说是因为水厂改建,周日22点到周一21点停水。
好吧,因为修地铁,近来停水频频,这次是水厂,停水面积更大。
周日,我在停水前,我把家里的两只桶、两个盆、一只高压锅、一个水壶以及两只开水瓶全部装上了水,把周一要用的菜也提前洗好了。
对付停水,我已有经验。
周一,中午时分,想到应该做中饭了。
周日做了蒸菜,特意留了一格准备周一吃,在锅里再蒸一下就好,很省事。
我往锅里倒开水,然后把那格装有蒸菜的竹蒸笼放在锅上。
11点45开始蒸,我计划12点整去关火。
倒开水的时候,想到既然停水,还是省着用吧,于是水刚过蒸笼格底端,我就住手了,我想,应该足够。
然后,我就到电脑前改稿子去了。
过了一会,我看屏幕上的时间,11点55,嗯,再过5分钟去关火。
隐隐觉得不对,赶紧起身,跑到厨房,锅里在冒烟。
用抹布包手,把蒸笼从锅上端起来,底下的一圈竹箍掉了下来,然后看到锅里的水已经烧干,蒸笼的底端已经焦糊!
幸亏我来得及时,不然后果更严重。
食物倒是热透了,但是,蒸笼却坏了。
我一边吃着午饭,一边怪自己,倒水时为什么不多倒一点?哪怕多倒一碗水。
是的,只需多倒一碗水。
为了省一碗水,蒸笼掉了一道箍,而且糊了边。
很懊恼!
但同时,也觉得,这其实就是生活在给我上课——你越是想省,也许你付出的越多。担心水不够用,所以少倒那么一碗水,结果付出的就是为了修蒸笼而花的时间以及精力。因为要找材料,要用工具,如果家里没有,就要拿到外面去找师傅。
晚上8点我,我坐在桌子前,用钳子夹着铁丝将我的竹蒸笼重新箍好。
此水来的声音,我知道自己再也不用担心没水用了。而此时,我存的水还剩一桶一瓶。
但是,我却因为少倒了一碗水把自己喜欢的竹蒸笼给烧糊了。
有点滑稽,有点不值。
是对缺水的恐惧,导致了这一切。我知道我已经存了足够的水,可是,我在用水的时候还是会小心翼翼。这就是我的性格。说我节俭也好,说我谨慎也罢。
由点及面,再放大一点,审视自己的前半生,我发现,同理,内心的匮乏感侵蚀了我的生活。(此处省略三千字,呵呵)
是的,一直以来,我是一个节俭的人。
这跟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我的母亲是一个会持家的女人,勤劳能干,家族长辈都夸她会过日子。吃穿用度,她不会亏欠我们,但同时,她也是节省的。她节省到什么程度?每次磨出的面粉,她会细细地筛,上好的头道粉留着在待客以及农忙体力透支的时候吃,次好的二道粉留在平时吃,最粗的末道粉,别人家大手大脚的妈妈们用它来喂猪,但母亲是舍不得的,她会在农闲的时候,用它给我们做馍馍吃。末道粉做出的馍是黑色的,放糖精后够甜,又有浓浓的麦香,口感也不错,只是不好消化,吃得下去,拉不出来。所以现在,看别人在面包房买全麦面包,我是坚决、绝对不会买的,因为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吃过的馍馍。
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幸得母亲如此的精打细算,才把我们三个孩子喂养得高大健壮。但是现在,就算是日子好过了,母亲依然如此,因为,这已成为习惯,刻进她的性格里。
有一天,我从我的抽屉深处翻出一双棉袜,展开一看,脚尖处明显缝过,而且针脚细致,线索整齐地交织,这是只有母亲才有的织补手艺。
我内心一热。
我扔过很多袜子,但是母亲帮我补过的这双棉袜我没舍得扔,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我一点不觉得这丢人。
耳濡目染之下,节俭也成为我的习惯。
所以,无论是剩菜剩饭,还是穿旧了的衣服,都舍不得扔。
身边好多朋友都在喊断舍离,我也跟着喊。但是,如果内心还有匮乏感,怎么可能痛痛快快地断舍离:)
我的这种自认为是美德的节俭,却遭遇孩子的诟病,她说,老妈,在别人看来你好像还不错,怎么我从来没觉得你富有过?
我说,我很富有啊,因为有你。
其实,我们都懂对方在说什么,但我会回避与她的争辩,因为,我们已为此争辩过,最后,我说,我尊重你的观念,也请你尊重老妈的观念。
我知道,70后的我和95后的她是明显不同的两代人,我们之间必然会有种种的差异甚至冲突,在消费观上尤甚。
她一直觉得我太省,她恨铁不成钢地对我说:老妈,我不指望你挣钱了,你就攒钱吧。
我就呵呵。
但是,这个停水的日子里一碗水引发的糊锅事件,让我看到了当下的自己,也看到了我何以成为这样的自己。
我看到了用水的自己,也看到了用钱的自己,其实心理模式是相似的,因为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不是每个月到了十号就有工资打到帐上,自然会担心钱不够用,所以能省一点是一点,能不用就不用,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消费观。
停水=断供,不确定=危机,于是用节省来应对。但若是节省过度,必然导致更大的损失,有形的,以及无形的。
这件事如同一面镜子,透过它,我清晰地看到了我内心的匮乏感怎么毁坏了我的生活。
我接纳这一切,并拥抱这一些。
同时,我也看到:
事实之一:我存的水还没有用完。
事实之二:我的蒸笼又被我箍好了。
事实之三:我的生活,还将继续。
所以,母亲补过的袜子,我还会保存,但是,我也知道,我终要过跟母亲不一样的人生,就如同,我的女儿将过与我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