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不成熟的父母
“你们的孩子有多大?”
“七个月。”
“孩子谁带?”
“跟着爷爷奶奶,在新疆!”
这天的调解当事人是一对年轻夫妻,妻子23岁,丈夫27岁,结婚一年,分居三个月。
小家庭建立伊始,新生命呱呱落地,正是三口之家尽享天伦之乐时。可是,他们家却呈现出别样的格局,爸、妈、孩三个人,天各一方。
丈夫在孝感打工,建筑工。妻子在黄冈娘家,暂时没工作。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遥远的新疆,爷爷在那里做木工。
真的很特别。
之所以会分居,男的说,是妻子性格不好,动不动就回娘家,他不知道怎么和她相处,只好由她去。
妻子说,丈夫性格不好,甚至还打过她,婆婆也对她也不好,小气。她只好回娘家。
各种理由,各种借口。
男的话很少,说出来的话都带着赌气和无奈,要不就沉默。
女的话多,也都带着气,对丈夫的不满,对婆婆的不满。
她说丈夫不给家用,自己这一年多来花的都是结婚时自己收的彩礼钱。
他说,她跟着我们,吃穿用都不需要她花钱的。
她说丈夫跟别人有说有笑,跟自己如哑巴一个,不跟她交心。
他说自己本来就不善言辞,而她又小心眼,看到他跟别的女人讲一句话就生气,而且爱骂人,为了避免挨骂,他索性少说为妙。
至于说到婆婆对她的小气,她说在她做月子的时候,想吃基围虾,婆婆先后买了两次,她还想吃,婆婆就一次买6斤回来。她说,婆婆就是带着气买的,想让我一次吃个够,吃到不想吃。
呵呵,这婆婆的做法也确实欠妥,一次买6斤,钱也花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有些刺激人,那虾真的是带着火气而不是爱意。
他替母亲申辩,我妈不是那样的人,在新疆基围虾很贵的,我妈一次买6斤,说明她大方。
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她说自己从小感觉很孤独,本来是想通过结婚结束孤单,却没想到结婚后更加孤单。姑娘,婚姻确实不是治疗孤独的良药啊。
他说不是自己不愿意陪她,是她总是愁眉苦脸,性格不好,情绪不稳,跟自己吵吵闹闹,骂骂咧咧,孩子也不好好照顾,动不动拎起包包回娘家。
她说他根本不懂自己,不爱自己,爱的只是孩子。现在,她想去看一看孩子,他们一家都似乎不愿意让她去。
他说,我是怕她去了跟我的母亲处不好,最后麻烦还是落到我头上。
……
他们都像手电筒一样,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问题,却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于是,指责成为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
这个男人个性上的确太过木讷,寡言,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妻子。但这个动不动就拎起包包回娘家的女人,也非常的不成熟。
她的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首先,让娘家父母为她担心,看到女儿回来,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女儿在婆家过得不好,是不是受欺负了?然后引发两家的矛盾。
那天,陪着女当事人来的有她的母亲和她的姐夫,从他们的态度看,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次调解,让女当事人成熟一点。
其次,让婆家的人看到了你的任性,不负责任。遇事不好好沟通,共同面对,而是逃避,负气出走,会让他们担心这样的媳妇以后留不留得住,因为你随时可以走人啊。他们就未雨绸缪,万一这个媳妇走了孩子怎么办?若老人尚健壮,还可以帮着带孩子。如果年老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就吃苦了。
第三,对你自己的成长不利。一个女人,出嫁的那一天起,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成人了,从女孩子变成某人的妻子,某家的儿媳妇,要融入一个新的家庭,这是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成长的契机。如果你遇到问题就回娘家,只意味着,你不想长大,不愿意承担你应该承担的一切。婚姻不是淘宝购物,没办法七天无理由退货。何况还有了孩子,说句也许过激的话,为母则强,都当妈的人了,要走,也要抱着孩子走啊。
可女当事人没有这样的底气,她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她只是一味地向丈夫索求一个丈夫应该给妻子的一切,这是她的权利,但问题是,她自己也没有做好妻子份内的事啊。
结婚不是过家家,想过就过,不想过就拎包走人。人生哪有那么自由,何况你还有一个七个月大的孩子。
父母双全的孤儿&装订错位的人生
由这一对夫妻,想到当下很多年轻人尤其农村青年的婚姻状况,大抵如此。
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只能在春节回家,过年时,单身男女都在走马灯似地相亲,遇到彼此看对眼的,或者是双方父母觉得般配的,就匆匆结合,彼此没有太多的了解,等有了孩子,在生活的磨合中发现性格不合,有的人作出积极的调整,有的人就卡壳了,这两位当事人就是,他们甚至曾因为蹬被子这样的小事而闹到打架,然后怀孕的妻子回娘家。
是孩子的存在让两个人重归于好,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个人的问题。夫妻闹分居,都负不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孩子只好跟着爷爷奶奶远走他乡了。
我想那个仅仅七个月大的孩子,若在母亲身边,应该还在吃奶,现在跟着奶奶,只能吃奶粉和糊糊了。
真的很心疼,从心理学上解释,这样的孩子,属于“父母双全的孤儿”。
无论爷爷奶奶给他怎样的爱,那都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很简单,当他开始学语时,最先说出来的两个词可能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就算是爸爸妈妈这两个词,对应的却是爷爷奶奶这两个人,这就是一个错位。
这样的错位会带来很多认知与情感上的障碍,影响他日后的生活。童年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他要面对的将会更多。
曾经有一场调解,我不在现场,当时在场的评论员后来向我转述,奇特的身世是故事的重点,也是问题的源头。女当事人从小跟着外婆长大,但外婆一直自称是她的妈妈。然后,有一天,外婆告诉她,我不是你的妈妈,那个你平时称之为姐姐的人,才是你的亲生母亲。
女当事人很崩溃。
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我不知道。
但是在场上,她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评论员说,那个女孩情绪与精神状态都极不稳定。
她怎么可能稳定?这些年,她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中,而且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联手向她撒谎,她们隐瞒真相也许出于无奈,但是,却剥夺了她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对于自己身世的知情权。一旦谎言戮穿,她对于自己身世的认知,对于他人的信任彻底坍塌,她怎么可能有稳定的情绪与情感?
做图书编辑时,尚在可允许的差错率之内的错别字都会让人觉得如米中之砂,眼中之刺,而装订错位的书,则是直接报废,送到纸厂化为纸浆。
而现在,有多少人的人生,都已装订错位,却无法重新来过。
人生最好无别离
很多人的童年里,都曾遭遇一个巨大的玩笑,“你是你妈妈在路边捡来的孩子哦”。
孩子马上哇哇大哭。
开玩笑的人呵呵大笑。
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请远离这样的人。
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身份确认的过程,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在有爱的父母身边愉快地长大的孩子,会笃定地相信自己是爸爸妈妈的孩子,这份笃定为孩子的安全感打下坚实的地基。而“捡来的孩子”这样的戏谑,在未经世事不能辩伪的孩子的心中埋下了非血亲恐惧,这种恐惧甚至是某些精神疾患的源头。
而有一种类似的玩笑,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不是别人来跟孩子讲的,而是孩子身边的亲人联手一起制造的。
那就是,隔代抚养,寄养,留守儿童,托管,等等等等。
那些孩子也许知道自己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也许知道爸妈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得已。所以他内心也许并无恐惧,但是,会有哀愁,在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候,在他看到黄昏时分归巢的鸟儿的时候,在也看到母鸡翅下的鸡雏的时候……
那种哀愁会弥漫成为他生命的底色,无法涂改。
其实,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很多孩子的面孔,他们是我老家的亲戚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他们都很可爱,但是,他们都是爷爷奶奶带着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经商,或者打工,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十天半个月,最多不超过一个月。
我听到孩子的奶奶笑着讲,孙子很小的时候,会钻在我的怀里找奶吃。会在跟爸爸妈妈打电话时,说自己很乖。
听到孩子的爸爸得意地讲,春节前,在大雪之夜开车往老家赶,一团团的雪花像飞鸟扑到前挡风镜了,也阻止不了我想早点回家见到孩子的决心。
而我看到的是,孩子在自己爸妈的身边,眼神与动作中并没有多少亲密的互动,因为,一年不见,父母已成陌生人。就算他们现在对他再好,但是某一天,当他醒来,他们可能又已悄然离去。
……
所以,人生最好无别离,尤其在孩子尚幼时。
爸爸和妈妈,请陪在孩子的身边,做他真正的支撑,犹如人字的一撇、一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