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墨安 墨上尘事
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
—— 汪曾祺《文与画》
说起官二代,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确实很多纨绔子弟只会恃强凌弱,甚至无恶不作,但是,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元忭,却没有因为他老子张天复是太仆寺卿这样的大官,就成天惹是生非花天酒地。尽管他体弱多病,被父母当成了手心里的宝,怕他累坏,没要求他“头悬梁,锥刺股”苦读考取功名,然而他自觉啊,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史书上这样描述他:“生有异质,又好读书”,常“以大贤自许”。怕父母担心,就总是等父母睡觉后再悄悄起床,挑灯苦读,20岁时,就考中了举人。
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好运也不会常伴左右。明朝隆庆二年(1568),张元忭的父亲张天复被人举报,朝廷追究其以前在任职云南副使时的过失,张元忭被迫随父前往云南对质。幸好,他父亲最终没遭到牢狱之灾,只是被罢官打回原籍。张元忭为了替父亲伸冤,一年内往返京城和家乡行程3万里,年仅30岁,已经是心力交瘁“发白如霜”,让人感叹唏嘘。
没有为父亲述冤成功官复原职,张元忭并未心灰意冷,而是寓居香炉峰寺中,从此足不出户,埋头苦读。也就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可以说改变他命运的事。
有一天,张元忭读书累了,就趴在案几上睡着了。安静的夜里突然狂风大作,吹得窗户哗啦啦地响,很快风又骤停了,屋子里升起一团白色的云烟。一个白胡子老头在云烟中向张元忭彬彬有礼地作揖道:“我是此处的龙,已修炼千年,去年这一天就该出去,只因你座位在我头上,而你又是大贵人,若伤了你,会影响我的道业,心想这是天意,我就又再修行了一年。后天正午又是我出头之期,再错过了,就必须再等三百年。所以,我不能再错过了,请求你把座位移一下,让出道来,助我成道,日后定当厚报。”
张元忭一听,自己居然已经耽误了人家得道,连忙赔礼道歉说罪过罪过。不过,他并没有马上挪位,而是向老头提出两个条件:一要给寺里一口泉水,二不要伤害村民。
老头点头应允,又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要点好处?
张元忭说,与人为善,成全别人,就是给自己最大的好处。
老者听了,慈祥地点点头。然后云烟散去,屋子里又恢复宁静。
张元忭醒后只觉是梦,并未在意。不料隔日正午,密云四合,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时他猛然一惊,想起前夜的梦,随即将座位移动,座位之下立刻冒出一股清泉,一条小蛇样的东西钻出水面,盘旋了一圈后,向外冲去。到了山门,却被挡着出不去了。张元忭赶忙用手掏开一洞,小蛇哧溜一下钻了出去。顿时霹雳一声,蛇变成带角巨龙腾空,龙旋又入地,旋又腾空,像是在向张元忭频频点头致谢。
此时村民被惊动,纷纷跑出房门观看奇景。神奇的是,虽大雨滂沱,却秋毫无犯村民。而更让人惊喜的是,那条龙钻出的地方,汩汩地冒出一眼清泉。有人捧来一尝,甘甜清冽。而且,此后村子里风调雨顺,成了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后来张元忭还专门树碑泐文记录此灵异的事于泉旁。据说,到了清代,这眼泉还在。
因为遭到这样的异象,张元忭的运气也好转了,在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参加会试高中龙虎榜,夺得头名状元。明朝万历七年(1579),还成为明神宗的讲官。只是,他最终没能说服明神宗,未能帮助父亲恢复官职,让他父亲抱憾而终。年轻时在寺庙的那次奇遇,让他刻骨铭心,深谙因果报应,更加行善积德,潜修佛学,对其母更是孝顺。他母亲病重时,还不惜辞官回乡去伺养。史书记载,“汤药非口尝弗进”,他的孝心受到乡人称赞。
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张元忭升右谕德兼翰林侍读,次年三月死于任上,天启初被追谥文恭。其一生著述甚多,曾与孙銧纂修《绍兴府志》,与徐渭主纂《会稽县志》,另有《云门志略》、《明大政记》、《志学录》、《读尚书稿》、《读诗考》、《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