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HAOMIN
关于如何做一场好的演讲这个话题,说真的,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虽然我的某些分享也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但一直都是怀着真诚表达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态度的那份心走上讲台的。
近日,我被通知要做一场关于如何演讲的培训,借此机会也认真的梳理了下演讲中的一些“小套路”,和大家交流下。不过,本次要聊的不是演讲的服装、表情、动作、心态等方面的问题,而是聚焦在演讲内容的设置这个模块。
1 演讲需要采用听者思维
很多人的演讲常常给人一种感觉,自我感觉很良好,明明逻辑很流畅但就是无法触及观众的心理,大家反应平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先听一个小故事。
一个病人去找老中医看病,老中医按了按他的某些穴位,求医者疼的喊出声来。老中医问:“疼吗?”,病人连连点头的说:“很疼!”,还没等老中医说话,病人就迫不及待的问:“我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疼啊?如何医治?”
我们把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重新讲一下。还是一个病人去找老中医看病,老中医望闻问切之后基本知道是什么病,由什么引起的了。然后老中医开始慢条斯理的讲学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病人焦急的望着老中医。
以上这个故事中比较符合正常场景的是第一个,可想而知,接下来老中医说的话病人都会非常用心的去听。第一个故事的逻辑就是听者思维逻辑,即“问题—原因—方法”。
再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导游带着他的游客参观老龙头景区,他把游客看到的场景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告诉游客这是唯一一个连接大海的长城段。游客内心的好奇被激发出来了,紧接着,他开始讲述这个长城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甚至聊到现代化社会的军事防御方式。伴着海浪的声音,游客听的用心投入。
同样的,换另一种方式说这个故事。导游把游客带到景点之后,就开始介绍历史:“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建立了关内外统一的清王朝……”,直到最后才说道这段历史和老龙头的关系,可想而知,游客的兴趣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
以上这段导游讲解的体验,比较符合行业操作的也是第一个,这个逻辑也是听者逻辑中的一种,即“案例—原理—应用”。
我们绝对不要期待你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到对方的脑海中,只能是他们来自取。不论是“问题—原因—方法”还是“案例—原理—应用”都是从听众出发去进行内容的阐述。随着演讲进程的推进,观众自然而然的说服了自己去认同这个观点。
相反,我们平时做演讲和分享时采用的“是什么—包括哪些—意义有哪些—如何应对”等这样的逻辑思路,完全就像是站在自己的演讲者逻辑来思考问题,从听众的角度来看就觉得你是在展优秀,求夸奖。可怕的是,观众从看到你PPT的那一刻起就洞悉了你的那点小心思。
2 演讲需要画面感
试想一下,当你作为观众,听着演讲者描述着精彩的故事并配以动作情景再现的时候,是不是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想象力和画面感。恭喜你,你顺利进入了演讲者设置的场景里。不出意外,你会慢慢的在这个场景里感受故事主角的情绪和价值观,并潜移默化的认同。这就是画面感的魔力。
在听者逻辑中,“原因和原理”是你演讲的主题和观点,而“问题或案例”、“方法或应用”是可以用更具有画面感和故事感的语言去进行加工体现的,并且只有足够生动形象,才能更好的击中听者,让他们主动选择你想要传递的“原因或原理”。
总结一句话,想要画面感那就得学会讲故事。
3 演讲的开头结尾也很重要
我知道这很重要,但我并没有特别丰富的方法可以供你选择。我尝试了不同的开头结尾的方式,但最适合我自己的可能是讲故事或者提问开场,以及不明觉厉的观点结尾。我的想法是,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套路有多深,演讲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你的观点和想法,以及非常真诚且迫切的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份心。演讲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分享。就像一个孩子发现了一片果园,奔走相告,想要让所有挨饿的同伴都能体会到饱腹的感觉。他不会因为分享而害怕失去,反而因共享而感到满足快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