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泰勒的家谱
一个纠缠不清的爱情关系网,几首暴露个人隐私的爱情歌曲,不仅得到许多歌迷的认也造就了一个“创作歌手”的时代。
六十年代最后一年的某一天,一个才十一岁的名叫威廉·米勒( William Miller)的小男孩从姐姐的床下翻出一个皮包,里面装着的是将要去上大学的姐姐留给他的一大摞LP唱片,有“海滩男孩”、“西蒙和加芬克尔”、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谁”、“奶油”乐队( Cream)和“齐柏林飞艇”( Led Zeppelin)等等。他抽出一张唱片,吹去表面的灰尘,把它放在唱机上,再将唱针轻轻地降下,音乐便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小米勒爱惜地抚摸着唱片封套,对那些栩栩如生的音乐家肖像爱不释手,从此变成了一名铁杆的播滚歌迷。
1973年,已经十五岁的米勒开始给学校的校报写乐评,并试着向《滚石》杂志投寄稿件。《滚石)很喜欢这些文章,在不知道米勒的真实年龄的情况下竞然派他跟随一支刚出道的乐队去巡演,并写一篇跟踪报道。出发前,米勒的精神导师,美国著名乐评人莱斯特·班斯( Lester Bangs)警告米勒,千万不要和音乐人做朋友!他们会给你提供毒品、美酒和女人,但却只是想利用你,让你为他们写吹捧文章,好让他们继续过那种麋烂的生活
当米勒终于得以跟随这支自己熟悉的新乐队“静水"( Stillwater)上路之后,他发现班斯所说的话全都应验了。舞台下面的乐队远不像是在台上那样风光。他们无节制地吸毒、酗酒、玩女人醉了就闹事,乱砸东西,根本不像是一群追求艺术的人。乐队主唱和吉他手之间矛盾重重,谁也不服谁。这期间米勒爱上了一个名叫“潘妮小巷”( Penny Lane)的“骨肉皮”,这个以一首“披头士”歌曲命名的小姑娘年轻漂亮,脸上总是充满阳光。和其他许多那个时代的“骨肉皮”一样,“潘妮小巷”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出卖肉体,而是为了追求艺术。可是,“潘妮小巷”却被自己的相好、乐队的吉他手以一箱啤酒的代价卖给了另一支乐队,以偿还赌债。
这就是2000年出品的电影《几近成名》( lmost Famous)的基本情节。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编剧兼导演卡梅伦·克罗( Cameron crowe)的自传,他本人当年就是《滚石》杂志最年轻的记者,曾跟随著名的重摇滚乐队“齐柏林飞艇”一起在全美国巡演,并在1973年3月的《滚石》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记录这次巡演的文章。乐队主唱罗伯特,普兰特( Robert Plant)和吉他手吉米,佩奇( Jimmy Page)两人的照片也登上了该期杂志的封面。“齐柏林飞艇”成军于1968年,是后来所有重型摇滚乐队们公认的鼻祖。
这部电影拍得很美,就连那些乐队成员们荒淫无度的场面都拍得很节省。主角米勒在电影中就像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让人怀疑他对硬摇滚的爱好是从哪里来的。从导演克罗那时的照片可以看出,他本人其实是个长发披肩的“摇滚小子”,没有威廉脸上的那股稚气。所以说,这部电影拍的是克罗脑子里对七十年代的一种印象,对逝去的青春的一种怀念。对于克罗这样一个没有真正经历过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摇滚乐代表的就是他自己的一段无忧无虑的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可对于刚刚从六十年代的泥沼里挣扎出来的那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来说,摇滚乐代表的是一段不愿回首的痛苦记忆。他们需要一些安静的声音抚慰他们的灵魂,于是转向了民歌。而这时的民歌从音乐到内容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民歌既不是抗议歌曲,也不是民歌摇滚,和那些来自乡野的传统民歌也相差很远。这时的新民歌可以说是歌手们自己创作的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新民谣,后人把这股风潮叫做“创作歌手运动”( Singer- songwriters Movement),其代表人物是一个名叫詹姆斯·泰勒( James Taylor)的民歌手。
泰勒于1948年3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们一家就搬到了北卡罗莱纳州( North Carolina),他的父亲被著名的北卡大学医学院任命为新的院长。泰勒的母亲很喜欢音乐,因此他们家里的四个孩子(三男一女)都从小就接受过很好的音乐训练。泰勒十二岁那年就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木吉他,从那以后他就迷上了这件乐器,一有空就拿出来练习。一年以后,泰勒的吉他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知道靠自学已经无法再提高了,他需要一个好老师。就在他们一家去玛莎葡萄园( Martha' s Vineyard,著名的富人度假圣地)度假时,泰勒认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丹尼·科什马( Danny Kortchmar)。科什马是个很嬉皮的年轻人,酷爱民歌,吉他弹得非常好。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在一起唱歌泰勒十六岁的时候开始对异性发生了兴趣。他很快就发现,会弹吉他的人很容易招女孩的喜欢,他本人是个非常害羞的人,可吉他却胜过一切甜言蜜语。泰勒那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又高又瘦的英俊少年,再加上会弹吉他,所以追他的女孩非常多,他经常同时和好几个女孩谈恋爱。
也就在这时,泰勒又发现了一样东西,并疯狂地迷上了它,这就是毒品。他从大麻开始,尝试了几手所有能搞得到的毒品,因此他在学校里的成绩每况愈下,不明真相的父母开始担心起来。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把泰勒送到了一间以管教严厉著称的贵族子弟学校,谁知对泰勒来说这却是苦难的开始。他突然间失去了自由,再加上没有女孩,泰勒在学校的日子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曾好几次试图自杀。终于,在又一次自杀未遂之后,泰勒的父亲把他送进了一所精神病院。这是一所收费昂贵的医院,病人都受到很好的照顾,一点也不像电影《飞越疯人院》里描述的那样严厉。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泰勒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他不再想自杀,并开始读书。这期间他读了很多左派的书籍,世界观因此有了很大的转变。泰勒在医院里一直呆到了1966年5月。可就在他出院后不久,他的妹妹凯特(Kate)和弟弟利文斯顿Livingston)也都因精神疾病而相继被送进了这所医院。以致于后来有人猜测说精神病院其实是富人的孩子们逃避兵役的一种手段。
出院后,泰勒来到了组约的格林尼治村,找到了自己的朋友科什马,并和他一起组成了支民歌播滚乐队,起名叫做“飞翔机器”(FlyingMachine),泰勒在乐队中担任主唱。他的音域并不很宽,可却有一种独特的磁性的光泽,很讨女孩子喜欢。可是,自由以后泰勒的毒瘾又犯了。更糟糕的是,他开始服食海洛因等硬毒品,整天昏昏沉沉的,经常误了演出。那时他们水平不高,只能在小酒馆里演出,每天晚上最多能挣到20块钱。可泰勒却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海洛因了。科什马一直想劝他戒毒,可却没有任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