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杰(朝阳)
提笔写下这个题目时恰是三九第四天。窗外雪花漫舞,已记不得是今年第几场雪了。玻璃窗如贴了一层漂亮的霜花,又是一个寒冷的天气。不出屋,抱着热水袋,写点暖和的话题好为自己取暖。写什么呢,其实每个人都有难以忘怀的过去,都有刻骨铭心的岁月,它就像一本诗书被常常翻阅品读。每每,既有诗意的浪花撩过心头,又有伤感的情愫萦绕脑海。这样想着,我的眼前忽然出现一盆红红的炭火,一股暖流暖遍全身。于是我走进了与炭火有关的童年往事,火盆边发生的故事就在昨天。火盆,也叫“神仙炉”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起源于黑龙江,早在“三国时期”开始使用的。北方居民冬季取暖多靠火炕,但室内温度往往升不高,有时虽然把炕烧的火热,也抵挡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家家就用上了火盆取暖。
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煤生不起炉子,唯一能取暖的就是土炕上的火盆了。记忆里家里曾有过两个火盆。最早的是个泥火盆,据说是父亲的杰作,厚厚的盆沿,粥盆那么大泥做的,外面糊着一层洋灰袋子纸,皱巴巴的。妈妈每次做饭特意烧几段粗大的木柴,通常都是烧秸秆或茬子。先在火盆里放一些耐过火的高粱壳碎秸秆等,然后再把烧好的木块拔到火盆里压实,火盆里的火才能保持长久一些,童年的许多幸福和欢乐就诞生在小小的火盆边。
冬天我们放学或是外面玩耍回来进屋先在火盆上烤烤手,这时母亲会告诉我们火盆里埋的是土豆还是豆包,扒拉出来用嘴吹吹灰就开吃。烤胡的土豆沙面沙面的,豆包一层黄皮,就连在火盆里烤的苞米面饽饽都格外好吃。我们暖着吃着,感到是最幸福的孩子了。时常也有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为争抢一个大土豆我们哥四个会打架,谁也不让谁,人均挨母亲五下笤帚嘎达的事常有。呵呵,这些都是羞于说出的。
母亲曾说,别看这个泥火盆磕碜吧唧的,却让我和弟弟度过了嗷嗷待哺的日子。哥哥是在城里出生的,那时有姥爷一家关照,哥哥小时侯没饿着。后来母亲随父亲回到农村老家靠几亩开荒地生活,日子可想而知。在那个被称为父亲老家的地方,我出生在冬月,弟弟妹妹出生在腊月,母亲奶水不足,经常在火盆上给我们做糊糊吃。每当我们饿了,母亲就把火盆最上面的灰拔开露出红火,把舀粥的铝勺子坐在火上,放半勺子水,撒点已经在大锅炒熟的玉米面或高粱面,眨眼功夫稀溜溜的糊糊就熟了,放一点点白糖,用二拇指往我们的小嘴里抿,我们吃的很香很香。晚上母亲会把面和水勺子都放在炕边上,母亲说半夜三更的我们饿了,不用下地,做起来很方便,也不会让我们等的太久。
母亲说这话时我们都大了,能感悟出母亲与泥火盆的至深情感。
不仅如此,父亲也享受着火盆的快捷。父亲给大队(现在叫村)烧酒有时偷摸带回一小瓶,倒进爷爷留下的锡壶里,在火盆里左右轻轻一拧,一会就热乎了。这样温酒也是后来父亲冬天里每天都要进行的一个过程,盐水拌块豆腐,有时还来几句顺口溜,父亲说守着火盆喝酒暖上加暖,轻松舒服。假如今天我们置身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该写一首诗呢?现在我想说父亲还挺会享受的呢!可谓诗意地生活过。
泥火盆很重,瘦小的母亲抱着有点费劲。记得一个有雪的早晨,腿脚不利索的母亲去外面倒灰,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那个泥火盆给报销了。没有火盆的那几天我们痛苦级了,天天央求父亲再捏一个。无奈,父亲一狠心用10斤苞米粒换回一个结实耐摔的铁火盆。
铁火盆看起来精致而且比泥火盆透热快,我非常喜欢,因为我们班长小青家的火盆就是铁的,她在班里炫耀过。为了取暖,我们兄妹四人天天抢占有利地形,两只脚丫子总想多占一些地方。冬天家里吃两顿饭,晚饭后母亲在炕里做针线,父亲则捧一捧黄豆或苞米粒,我们兄妹四人一边吃着烧豆一边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没念过书,他把自己小时候听来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什么《薛刚反唐》《杨家将》《孙悟空大闹天空》,当我们听到佘太君为杨八姐要的"一两清风二两月,三两星星四两云’嫁妆后,我们有过拿着自家的秤跑到院子里称风的傻事,研究半天也没把风和白云装到秤里。火盆边我们知道了如何接续对联“门前千棵竹;家藏万卷书”,知道了公鸡为什么会把美丽的尾巴借给凤凰……我们奇怪父亲为什么懂得那么多。父亲还经常给我们出算子。比如:板凳铙子100条腿,板凳四条腿,铙子(摊煎饼的用具)三条腿,猜猜板凳铙子各多少只?,我们算啊猜啊,谁先算出来就吃最大的苞米花。有时我们围着火盆开联欢会,父亲唱皮影,母亲唱京剧,我们唱儿童歌曲。那时我们不懂什么是天伦之乐,只知道东院邻居郭咵子(我们叫郭大爷)总嘲笑我们是一家穷欢乐。
小小的火盆,不论原来那个泥做的还是后来用苞米粒换的,除了供我们取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呢。父亲母亲不迷信,年三十除了贴对联放鞭炮之外,从不烧香拜佛供祖,唯一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用火盆燃烧木火。我发誓村子里绝没有第二家这样做的。
每每,母亲开始煮年夜饺子的时侯,父亲把火盆抱到当院而且要对着屋门口,把早预备好的一大抱木劈柴放在火盆上点燃。漆黑的夜空下,我家院子里燃烧的火焰直至房顶高,父亲说这叫火烧运旺。从时间上算,这火也是跨了年度的,与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那些年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日子一直紧巴巴的,年年靠救济。青黄不接的日子,地里的青玉米煮熟了,我们啃带粒的,父母吧玉米穗的尖嚼吧嚼吧咽肚里充饥。父亲期盼这红红的火能给我们全家带来一些好的运气,早点摆脱贫穷的帽子,所以这火盆也被我们看成很神圣,希望它灵验。
后来生活好了,年三十晚上的这个仪式却始终不曾改变。母亲有时嗔怪父亲说别人家放鞭炮你放火玩,孩子们都工作了还扯这个干啥。父亲总是没听见一样年年如此这般。我们知道父亲是以一盆燃烧的火来祝福儿女们的人生之路红红火火,财运两旺。现在看来父亲还真是挺迷信的人呢!其实,父亲的迷信既带有苦涩虔诚又掺杂乐观现实的双重色彩,这样的迷信我还是挺喜欢和接受的。无奈现居楼房不能放爆竹更不能明火,不然我一定会女承父业的!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火盆也一样,既能带来有欢乐也能带来灾难,当然都是化险为夷的事情了。我三岁的那年冬天,父母在院外扫雪,哥哥哄我,给我烧黄豆吃,黄豆吃没吃着我不知道,反正火盆里的火块弄到棉袄袖子里了,烧伤了我的手腕手背。据说我嚎啕大哭,小哥哥不知道我咋地了。等母亲回来时我的手背烧了两处大泡,袄袖子烧个空隆。父亲狠狠地打了六岁的哥哥,为了不让我手留疤痕,母亲一冬不炝锅炒菜,天天给父亲炖大白菜吃。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记不得当时的疼痛,但是每当看到手背上隐约的印痕,除了心存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还有一阵阵的不寒而栗。我的女儿知道这事挪揄说,知足吧,多亏没烧着小脸蛋,要不你这辈子就别想找婆家啦!想想也是这个理,便心宽了许多。惊险的事情在后头呢!我六岁那年的腊月二十六,家里上午扫房,下午准备蒸豆包给弟弟过三岁生日,母亲叫我哄弟弟,还特意把火盆放到已经扫完的西屋给我们取暖。没啥好玩的,发现门后一小袋杏核,便拿着小锤子在屋地上砸杏核在火盆里烧杏仁,砸一个烧一个给弟弟塞嘴一个,我自己一个也舍不得吃。直到弟弟坐着小板凳靠着门框睡着了我才住手。等母亲发现时弟弟口吐白沫,母亲看一眼火盆边的杏核皮就明白了,急忙叫父亲去请村西头的黄浦先生。看着小弟头上、人中、手指脚趾都扎了细长的银针,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多亏抢救及时,弟弟命大活过来了,我才躲过一场胖揍。
长大后提起这事,父亲说因我是女孩当时就没打我,母亲说你这丫头差点让我们过不了那个年。如今看一眼高大帅气已为人夫为人父且为人民教师的弟弟,真后怕呀,一想到这事我的后脖颈子就冒凉风。我有时思衬,人穷家贫的日子没有被火盆烧旺了,我们姐弟却差点因火盆而伤身,喜之切悲之痛皆缘火盆,这火盆好像与我们的渊源还挺深泥!如今,我们兄妹四人早已结婚成家住上楼房,再也不愁取暖问题了。父母健在时老家取暖的设备也都鸟枪换了炮,从铁火盆到洋炉子再到土暖气,取暖条件越来越好。那个曾伴随我们多年的用苞米粒换来的铁火盆,终于失业下岗闲置在仓房无人问津。现在农村谁家也不用火盆了,若想看炭火就得去烧烤店。我每次回老家总要看看那个铁火盆,尽管锈迹斑斑已经看不出铁的模样了,我仍要伸出手触摸一下盆沿上被母亲摔过的裂纹。也许,哥哥弟弟早已不记得它了,而我却常常想起,这辈子我也不会忘记火盆及火盆边发生的那些事。每每想起,父亲母亲的笑容就在眼前,记忆就会被一盆红红的炭火暖着,心就会被一缕不能割舍的亲情暖着,哪怕是北风萧萧瑞雪纷飞数九寒天的日子!
作者简介:
张彦杰,笔名:行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