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及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发生了重腰大的影响。
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戴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梵社”的主要领导人;他的六个哥哥或从事社会改良事业,或献身于文艺复兴运动。他们都对泰戈尔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泰戈尔在童年时代就对刻板乏味的学校生活感到厌恶,因而家里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讲授梵语经典、文学艺术。他经常参加家庭文艺演出会。此外他还从村妇、石匠、帮工和农夫那儿,聆听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这样,他从小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八岁开始写诗,十七岁发表叙事诗《诗人的故事》,并协助二哥办《婆罗多》杂志。一八七八年,家庭把他送往英国攻读法律,但他把注意力倾注在英国文学上。两年后回到印度,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不久,他跟随父亲和哥哥旅游了印度北方,接触社会,欣赏瑰丽的自然风光。一八八四年,他参加“梵社”并任秘书,历时二十年。当时,他与保守民族主义者兼大作家般给姆查特吉在杂志上展开了关于印度社会理想的辩论。青年泰戈尔反对盲目排外复古,主张把印度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融合起来,创造一种更高的文明。
这时期是作家创作上的探索阶段。在著名的抒情诗《晚歌)(8)和(晨歌)(183)中,畅饮着青春之酒的泰戈尔,纵情地抒发青春的欢乐,描述甜蜜的情恋和绚丽的大自然。他这些纯真、自然的恋歌,激起了印度卫道士们的攻击。此外他突破了诗歌固有的格律,创造了新韵律和新格调,这又惹来了文艺评论家的责难。但秦戈尔认为,自己一生创作中,最使他留恋的就是《晚歌的创作年代。在那时,他可以表达自己“自由无羁的思想”。一八八六年发表的《新月集》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泰戈尔被誉为“儿童诗人"。总之,这时期泰戈尔的诗宛如一泓清泉,湿润了枯寂的印度大地,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秦戈尔在后来的一些文艺论文中,指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神或“梵的世界,这是他作品中神秘主义倾向的美学依据。但他又认为神的世界是和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这又决定了他在创作中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诗歌《瀑布的觉醒》(1884)就是这些美学思想的反映。《报复》一剧是泰戈尔第一部重要戏剧。主人公是一个苦行者,力图摈弃一切自然的欲望和爱好,来追求神的境界。但他被一女子吸引,回到人的世界。诗人说:“《大自然的报复》可以被看成我未来全部创作的入门,或者说得更恰切些,它是我一切著作所涉及的主题—在有限之中达到神的境界的欢悦。”《瀑布》一诗描述溪流冲破喜马拉雅山冰雪封闭的宕洞,流经群山原野,汇人莽莽的大河的情景。这象征着诗人从对神的热爱和奉献,开始走向对人的热爱和奉献的觉醒。这种神秘色彩的人性论,在他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一八九○年,他应父亲的请求,接管了家族的产业,定居在流经家园附近的帕德玛河的一条船上。他经常泛舟河上,到处飘流,饱览了湖光山色,广泛地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痛苦的生活以及美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残酷的现实震动了诗人的心弦,他对地主剥削制度开始进行抨击,对殖民当局表示愤慨。一八九八年,他挺身而出,撰文抨击殖民当局对民族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的迫害,并怒斥对孟加拉的分裂政策。一八九四年,他担任孟加拉秦戈尔这时期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诗作达九卷之多,其中包括优秀诗篇文学协会副主席
《云使》。一八九四年,他写了著名诗篇《两亩地》,叙述一个地主王公为了修花园,制造假债据,侵吞了一位农民的两亩地,迫使农民流浪他乡。作者倾泻了满腔愤怒的感情,控诉地主王公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这首诗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人道主义的一个转折。一九○O年,他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写了《故事诗》,这是最为印度人民传诵的诗篇,是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部诗集里有反对宗教偏见、焚身殉节的宗教改革家,漠视种姓尊严的婆罗门,鄙夷黄金的修道者,与异族入侵者作殊死斗争的男女英雄……
诗人通过这些生活图象和人物画廊,唤起人民的民族自尊感,为正在崛起的民这段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他那脍炙人口的《喀布尔族运动注入鼓舞力量
人》、《素芭》《摩诃摩耶》等许多作品,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在这些作品里,作家以深邃和真挚的笔触,抒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塑造了贫穷又纯朴的劳动者形象,特别是对遭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迫害的印度妇女,寄予了无限同情。《光明和黑暗》等短篇小说还揭露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和凶残。这些小说不仅丰富了孟加拉的文学宝库,而且为印度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一九O一年,他离开舍利达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他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在他呕心沥血的培育下,这所学校在一九二一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一九○五年,英国推行孟加拉分裂政策,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诗人闻讯后,毅然离开乡村,来到加尔加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抵制英货,领导示威游行,并创作了不少激动人心的爱国歌曲。当时人们高唱着他创作的《洪水》、《让祖国的地和水甜蜜起来》等爱国歌曲,挺进在战斗的行列中;同时他创办了宣传进步思想的《宝库》杂志。
一九○七年,他担任孟加拉文学大会主席;同年,他写诗《奥罗宾多,罗宾德拉纳特向您致敬》,反对殖民当局对作家兼政治家奥罗宾多的迫害。但是,一方面由于内部分裂宗派斗争激烈,另一方面由于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政策,运动归于失败。两年后,泰戈尔灰心丧气地脱离了政治运动,又回到圣地尼克坦从事文学创作,并进行民族教育协会的工作。当时,他还写文章,反对流行的各派政治思潮,主张通过心灵和社会的改造来达到民族独立。这种倒退的立场受到了人们的严厉批判。二十年代初,一批青年作家打破传统框框,创作了反映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作品。泰戈尔把它们指责为色情、粗陋文学,指出艺术的任务是要建立人的真正世界—真理和美的世界。他这种追求脱离具体社会生活的精神世界完美的文学主张,遭到了著名作家萨拉特查特吉等人的激烈反对。
但是,泰戈尔仍是随着时代步伐而前进,没有安于象牙塔里的生活。当一九一九年美国殖民者在阿姆里察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度人民,迫使印度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时,泰戈尔马上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支持群众斗争。
这时期是泰戈尔一生创作的最辉煌时期。尽管泰戈尔的世界观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但在文学上仍提供了大量反映民族独立运动的作品。如一九一○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戈拉》,虽则是描写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实则展示了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及其时代特征。这部史诗般的小说描述了印度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正统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在印度民族独立问题上的斗争。书中集中塑造了鲜明而生动的各类知识分子形象歌颂了象戈拉那样的正统派新印度教徒的民族爱国热情和他们对于祖国必获自由的坚定信念,同时鞭笞了他们的教派主义、复古主义。小说还用深沉的笔调勾勒了印度乡村的苦难,痛斥靛青种植园主对农民的压迫和殖民当局的暴行。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1916)则从正面讴歌一九○五年的第一次民族运动,但反对民族激进派和他们的斗争手段。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色彩在戏剧中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来。剧本《赎罪》(1909)反映了一九○五年人民抗税斗争;而在《顽固堡垒》里,泰戈尔认为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反动国家都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只有用暴力加以摧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一九二二年问世的《摩克尔塔拉》,描写国王罗那吉特花了二十五年的工夫,建筑了水闸,把“摩克多塔拉瀑布锁住,使农田干涸,借以征服和奴役人民。但在群众团结致反抗下,真理战胜了邪恶,水闸终于被摧毁
自由的瀑布又汹涌澎湃,向前呼啸而去。诗人在剧中愤怒地谴责殖民者用机器文明压迫和奴役人民,而被锁住的瀑布—一被奴役的印度的象征—必将获得解放。另一部重要的戏剧《红夹竹桃》(1926)描述一个姑娘南迪妮对矿工蓝震的坚贞爱情揭露了殖民总督和封建国主对矿工的残酷迫害。泰戈尔戏剧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诗意的笔触,富有音乐旋律的语言,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开创了戏剧的新天地。
这时期泰戈尔的诗歌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一九一二年问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它以优美的抒情格调和秀丽的诗句,表达他与神交流自己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烈情感。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汗流浃背的农夫和工人,海边喧闹的儿童;我们从诗里也似乎嗅到浓郁的花香,倾听到涓涓泉水的潺潺声……。
对神的世界呼唤和现实世界的热爱交错在一起,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美和善世界。一九一三年,泰戈尔又先后发表了诗集《飞鸟集》和《园丁集》,它们荡漾着对人和自然的热爱情感,对于人在世上的使命寄于了更大期待,人必须把世间变成天堂,而不是往别处寻找天国,显示了比《吉檀伽利》更为积极的进取精神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诗人进入与世界接触的新时期。他与世界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和平团体,呼吁一切国家反对战争,相亲相爱,共同创造人类统一的理想王国。为此他风尘仆仆地走遍五大洲。一九二四年来中国,九三O年访问苏联,回国后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和赞美社会主义苏联。一九四一年临死前发表了著名论文《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血腥统治进行了强烈的控诉,表达了祖国最后必定能摆脱殖民枷锁,获得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这时期突出的创作成就体现在政治抒情诗上。
一九三六年写的《非洲》一诗是指控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呼吁世界人民起来拯救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黑非洲。《号召》(1938)诗则鼓舞加拿大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斗争,此诗曾在加拿大电台连续播送,影响颇大。《忏悔》(1938)反对牺牲小国,瓜分世界的慕尼黑阴谋。特别是一九三七年写的《敬礼佛徒的人》辛辣地嘲讽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佛寺祈祷侵华战争的胜利。此外,泰戈尔还写了不少歌颂工农大众和他们的劳动生活的诗歌。
泰戈尔的一生写了五十部以上的诗集,长中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还有文学、哲学、政治游记、书简多卷。他还是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和绘画家,共作了二千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在七十高龄学习作画,绘了一千五百帧画,在世界许多地方展出。
尽管泰戈尔的世界观充满矛盾,但总的倾向是进步的,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人类进步的思想深深地烙在他一生的丰硕创作中。艺术上,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格调清新,琅琅上口,感情真挚,意境隽久,语言秀丽,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如果说诗歌创作主要采用浓厚的浪漫主义传统,在散文中则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环境渲染,凝炼又形象的语言技巧,奇特而自如的情节结构,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泰戈尔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无疑给印度和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