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汤达( Stendhal,1783-1842)是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出色的刻画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斯汤达本名亨利…贝尔( Henri Beyle),生于格勒诺布勒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斯汤达在家庭中颇受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的父亲。他的童年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火热的岁月中渡过的,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他从小还接受了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的思想影响很早就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作品。因此,在大革命中,他在思想感情上一直与自己保守反动的家庭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
一七九六年,斯汤达进入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这种类型的学校是大革命时期的产物,以培养为资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各种人材为目的,教师也多是革新派。斯汤达在这里受到了进步的教育并培养了对数学的爱好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七九九年,斯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在军事部谋到了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制度、两种力量在整个欧洲范围的大搏斗。一八O一年,他脱离军队,定居巴黎,开始他的读书生活并准备从事写作。在这时期,他特别接受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孔狄亚克的影响形成了他对社会、对人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同时,他也很注意对人的性格和心理的研究,这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精确的心理分析的特点。一八O六年,他又回到军队。一八O七年到一八一一年,他在帝国的行政机关里先后担任皇家领地总管、军事委员会专员、皇家器物总监等职。一八一二年,他随拿破仑大军进攻莫斯科。拿破仑征俄失败后,他于一八一三年又被派到德国参加拿破仑抗击第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直到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垮台前夕,他还在法国后方执行军需后勤任务。
一八一四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斯汤达被“扫地出门”,失去了自己的饭碗他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因此,他离开巴黎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在这里,他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烧炭党人有交往,并参加了与这斗争紧密相关的浪漫主义运动。他对法国国内的形势和变化也很关心,眼见波旁王朝的丧权辱国决心不再重见被波旁王朝统治的法国和巴黎”。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并开始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尔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出版于一八一五年。一八一七年,他又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史》,还特别在该书的卷首写了一篇献词,向当时已被神圣同盟国家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致敬。同时,他开始写作《拿破仑传》,此书断断续续到一八三七年才完成。生前没有发表,直到死后才出版。在《意大利绘画史》问世的同年,他还发表了著名的旅行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在这部旅行随笔里,斯汤达表现了自己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出色的写作才能,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意大利的自然景色、名胜古迹,而且深刻地表述了他对于意大利社会政治生活的见解,以极端不满的眼光,观看一八一四年开始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低潮时期中历史倒退在意大利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尖锐地揭露了神圣同盟的主要成员国奥地利对意大利的黑暗统治残酷压榨,愤怒地指责了反动教会的罪行劣迹,辛辣地讽刺了意大利封建贵族阶级、上流社会的鲜廉寡耻、醉生梦死,热情地缅怀拿破仑进入意大利后的种种改革和建树。整个游记自始至终鸣响着歌颂拿破仑的基调,表现了作者反对封建复辟的政治立场和对历史倒退的抗议
一八二一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斯汤达也自然而然被警察当局视为危险分子,在日益猖撅的白色恐怖的面前,他不得不离开米兰到巴黎。对在米兰的七年生活,斯汤达一直非常珍视,他说:“米兰就像我的祖国”他生前以米兰人自命,并希望在他死后墓碑上用意大利文标明他是一个“米兰人
斯汤达回到巴黎后一直赋闲。他生活清贫,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正餐。
这时法国处于复辟王朝后期政治更趋反动,极端保王党和反动教会力图恢复封建专制主义的旧秩序。对此斯汤达极为不满。他与一些资产阶级反对派的文化人为伍,以锐利的目光观察和剖析复辟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经常在自由派的文艺沙龙里批评时事,以具有大胆而深刻的反复辟的思想著称从一八二年开始,他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有力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这些文章在他死后被收集起来,即为《英国通讯集》。一八二二年,他出版了心理分析的论著《论爱情》。次年,又出版了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这部传记显示出了斯汤达对音乐具有精辟的见解和出色的鉴赏力。一八二三年,他直接投入方兴未艾的新文学思潮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这一斗争是二十年代到七月革命前夕的反封建复辟斗争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目的在于推翻过时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使文学适于表现十九世纪的生活内容,斯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批判了伪古典主义者以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为偶像专事模仿的错误态度,认为十九世纪应该有自己的文学,文学形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同时,他还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斯汤达比当时那些开始向伪古典主义冲击的浪漫主义者站得更高、看得更深刻,实际上已经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规定了基本的创作路线
一八二七年,斯汤达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问世。这个作品,从其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意图来说,可以说是斯汤达的杰作《红与黑》的前奏。小说的副标题是《一八二七年巴黎沙龙的几个场景》。作者力图在这里描绘出复辟时期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他把波旁王朝一八二五年颁布赔偿流亡贵族十亿法郎的法令作为小说的历史背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和婚烟的悲剧故事,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顽固追求已经丧失了的特权、妄图使历史回复到封建时代的反动嘴脸,嘲笑了这个“最缺乏生命的阶级居然还以自己的门第和出身自傲整篇小说是对腐朽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一幅深刻的讽刺画,但小说很大一部分篇幅用来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妨碍了对社会现实作更充分的描写,表明了斯汤达虽然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却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一八二九年发表的小说《法尼娜法尼尼》则较为成功,这篇小说通过一个革命与爱情尖锐矛盾的故事,反映了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主人公青年烧炭党人彼得罗投身革命斗争,毅然离开了自己的情人贵族小姐法尼娜·法尼尼,法尼娜为了使彼得罗离开革命回到她身边,不惜对革命进行破坏,结果遭到了彼得罗的唾弃。小说突出表现了青年革命者献身祖国的热情、英勇斗争的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质,对意大利烧炭党的正义事业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而且,在故事青景上,还揭露了意大利在复辟时期的阴暗的社会现实。这篇作品与后来几篇意大利题材的中短篇收集在一起,于一八三九年以《意大利遗事》出版。
在对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斯汤达于一八二九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红与器》。小说于一八三○年出版。这部作品标志着斯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红与黑》的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外省一个锯木工场主的儿子,靠精通拉丁文被市长德瑞那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转入神学院学习,后又被介绍到巴黎极端保王党要人德拉木尔侯爵手下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和重用,在侯爵策划政治阴谋中充当了得力的工具。他成了侯爵的女儿玛特尔的情人,玛特尔怀孕后,侯爵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并使他成为贵族。这时,教会特务手策划的告密信揭发了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气愤之下,开枪射伤了被教会特务逼迫写了那封告密信的市长夫人,最后被判处死刑。
红与黑》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于连这个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阶段拿破仑帝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典型,从深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热烈崇拜拿破仓,十分企望象在拿破仑帝国时期那样,凭自己的才干,立功疆场而获得远大的前程,但他却遇上了复辟时代,在自己既无门第又无财产的条件下,就只有走教会的门路,从事卑劣的勾当。小说标题的“红”,是指红色军装代表充满了英雄业绩的拿破仑帝国时代,“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于连生逢这两个时期的交迭他身上的矛盾和冲突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根由。斯汤达以同情态度写了于连的奋斗、追求和悲剧,从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观点出发,肯定了拿破仑时代,否定了复辟,特别是批判了在波旁王朝统治下封建复辟势力以门第和出身压制平民阶层的青年使他们得不到自由发展。而且,斯汤达还在主人悲剧命运的背景上,广泛地描写了从外省到巴黎的阶级斗争揭露了保王党和反动教会复辟封建专制主义旧秩序的阴谋深刻地表现出七月革命之前法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所有这些使得《红与黑》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杰作
八三O年七月革命后,斯汤达被法国政府任命为驻意大利特里雅斯脱的领事,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因《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一书曾无情地揭露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统治而拒绝这项外交任命。斯汤达被改任为驻教皇辖下的一滨海小城西维达-维基雅的领事。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他逝世。在此期间,他主要的精力仍从事写作,作品有:《回忆拿破仑》(1836)、《一个旅游的见闻录》(1839)、《帕尔玛修道院》(189)、《自我崇拜回忆录》《亨利·布日拉尔的生活》和《吕西安娄万》,其中以《帕尔玛修道院》与《吕西安娄万》两部长篇小说更为重要。
拍尔玛修道院》以复辟时期的意大利生活为题材。意大利在十八世纪末是一个封建的分裂的国家,一七九六年拿破仑进军意大利,带来了资本主义关系,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失败后,意大利又沦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长篇小说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小说的开头热情歌颂了拿破仑进入意大利,继而描写了两种力量、两种思潮的斗争在一个贵族家庭中的反映,以及这一斗争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主人公法布利斯出身于顽固反动的封建贵族家庭,但他自己和他的姑母彼得拉内拉伯爵夫人却是新思潮的拥护者,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心想为这位皇帝效力而不可得,当他前往投效的时候,拿破仑已经惨败于滑铁卢。这一经历使他在复辟时期一度成为被追缉的对象。后来他按照本阶级的要求,走上了教会的道路但他的生命完全消磨在谈情说爱和游戏人间的胡闹之中,最后退隐到帕尔玛修道院悒郁死去。这个长篇与《红与黑)有一点相似也是表现了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这一历史的曲折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烘托出这个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伏,表现了复辟时代的黑暗反动,小说中对帕尔玛公国小朝廷政治黑幕的描写尤为淋滴尽致,实际上是对复辟时期欧洲的君主政治绝妙的讽刺。小说出版后就得到了巴尔扎克高度的赞扬,它是斯汤达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一部作品
《吕西安娄万》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以七月王朝时期为背景。主人公吕西安娄万是一个大银行家的儿子,因具有共和派思想被学校开除,由父亲安排进入军队,驻在外省,在当地因为恋爱闹了些矛盾,不得不回到了巴黎,在他父亲一手操纵下,他又担任了内政部部长的秘书,卷入了卑鄙的政治活动。小说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广泛地反映了七月王朝时期从巴黎到外省的社会现实。它表现了在一八三O年七月革命的果实被大资产阶级篡夺、银行家的统治代替了波旁王朝之后,城乡劳动人民“令人心酸的活生生的贫因景象”,在这阴暗的背景上,描写了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政府的贪污腐化。小说特别具有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对七月王朝建立以后法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新特点有着形象的描绘,老吕西安不仅操纵经济,而且能控制议会的表决和内阁的任免。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揭示了七月王朝作为银行家的王朝的实质,并且,他还细致地描写了这个银行家的政府是如何利用种种手段对工人群众进行卑鄙的迫害和残酷的镇压,在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次正面地表现了近代历史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
斯汤达属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的中小资产阶级,因而,很容易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他个人的经历更是与拿破仑分不开,波旁王朝的复辟不仅是他的政治信仰所不能容的,而且也直接损害了他的切身利益,因此,他成为了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最深刻批判者。而在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基本结束之后他又随着时代继续前进,在自己的作品里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的丑恶面目,反映了新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他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阶级关系有深刻理解,能提出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问题,塑造出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且以精确细致的心理分析挖掘典型性格的深度,这是他杰出的所在。但他的作品具有比较强烈的个人主义的精神